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88556595
城市
济南 青岛 淄博 枣庄 东营 烟台 潍坊 济宁 泰安 威海 日照 临沂 德州 聊城 滨州 菏泽
齐鲁不凡 诸城“创”道 寿光“植”造
发布时间:2021-06-17 16:54:01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季正聚 王晋 王金虎 | 责任编辑:高静

  编者按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3年来,山东省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巩固拓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时代新内涵、新标准,探索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着力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着力在智慧农业和共同富裕上下功夫,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交出了一份卓尔不凡的答卷。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改革开放以来,源自潍坊的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市场流通带动商品经济发展等经验成为引领全国农业发展的风向标,逐步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自1990年起,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数据显示,潍坊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去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蔬菜、畜禽、农机3个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超过千亿元,成为我国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6月6日,《潍坊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发布。这一指标体系的制定、建立、发布、试行,将对推进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骄人的成绩值得自豪,但山东特别是潍坊广大干部群众不骄不躁,在新时代征程上继续奋勇争先,不负使命担当。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表示,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是新时代山东和潍坊的使命担当,有着迫切的实践需求,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其新内涵、新标准、新要求,努力“在制度机制创新上有突破,在科技创新上有突破,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有突破”,积极巩固拓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让“三个模式”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改革创新有突破。曾因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闻名全国的诸城,继续创新探索,深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推动了产业融合、城乡融合,促进了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双提升”。群众有想法,干部有办法,推进有章法,努力“创”出一条新路径。

  ——开拓发展不停歇。曾因“蔬菜改变中国”的寿光,推进“产业全链条融合、城乡全要素融合、治理全领域融合”,以“三全三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寿光设施蔬菜的国产种子占有率已由2010年的54%提升到70%以上,基本掌握了蔬菜产业发展“话语权”。党员干部走在前头,企业家创业有劲头,群众发展有奔头,富美在地头,发展尝甜头,努力“植”出一片新天地。

  ——万紫千红竞芳菲。曾因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潍坊,在乡村振兴路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东方花都”青州,农民种花“种”出了一个年交易额110亿元的大产业,“青州花卉”品牌价值列全省花卉品牌第一位;在蔬菜出口大县安丘,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蔬菜出口连续保持上扬势头,成为日本、北美、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在临朐,紫色成为浪漫和致富的代名词,薰衣草山谷改变了偏僻的山村,艳丽的大樱桃撑起了百姓的钱袋子,“美丽经济”正在成为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亮丽底色;在寒亭,2.51万亩海水稻长势喜人,“禾下乘凉梦”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在昌乐,“火山农业”“火山产业”渐成气候,84座古火山与现代农业牵手,努力打造全国火山农业示范区,“火山农八鲜”深受消费者青睐;在高密,一曲“红高粱”响遏行云,供销社系统创办的为农服务中心遍布乡村,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的经验渐次推开……各县市区一幅幅美丽画卷,共同“画”出乡村振兴的新意境。(调研组成员:季正聚 王 晋 乔金亮 牛 瑾 王金虎 郭存举 杜秀萍 袁 勇 执笔:季正聚 王 晋 王金虎)

诸城“创”道

诸城城市景观。(资料照片)

  诸城,古称东武、密州,一座有着太多故事的东鲁小城。

  未到诸城,只知道,这里不靠海、不沿边、无矿产,新世纪前没有铁路,至今也没有通高铁,很难想象,一个“四不靠”的地方,什么才是其发展优势?

  走进诸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街区设施,禁不住惊叹“县级市能如此繁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入选首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一系列的亮丽标签,彰显着发展引领与产业带动的感人答卷。

  看似矛盾的两面,就这样汇聚于诸城一身。究竟是什么,让这座小城脱颖而出?

  答案,便在探寻中有了结果——敢试、敢干、敢闯、敢创,用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和勇气一以贯之改革创新,试出深浅、干出动静、闯出新路,“创”出新天地。

  奋进路上难题难点怎么解?乐在其“融”

  “辛辛苦苦几十年,没攒下粮食也没挣着钱,光棍子拉起一个连”,昌城镇原西老庄村的村民们不会忘记旧时苦日子。

  如今,因为拥有了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村办企业得利斯集团,西老庄村早已改名为更有记忆点的得利斯村,人均年收入也在周边村子里拔了尖。五月初夏,无人机航拍的视角之中,一色的红瓦绿树、耀眼昂扬,一栋栋独门独院的别墅错落有致。

  村民郑淮茂编纂的《得利斯村志》,把村庄的变迁历史连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写进了书里。其中,从上世纪80年代办村办面粉厂,到后来的肉制品厂,再到现在的得利斯集团,都是颇为厚重的章节。因为,村庄能有今天,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时钟回拨,那时的诸城,农村商品生产刚刚起步,农民面临着许多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怎么办?

  开展商品经济大合唱,同歌创未来。引导各部门各单位牢固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民共兴衰”的观念,为农村发展商品生产搞好服务,加快了农村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步伐。由此,“诸城模式”悄然扬帆。

  思路决定出路。追赶、超越的融合发展之道由此开启。

  很快,诸城便形成了以种养为基础的两大产业链,催生了包括得利斯在内的一众知名食品企业。同时,发展的积累和培养的人才等,又为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才有了当下诸城的脱颖而出。

  很多观察者认为,“诸城模式”是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缩影,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梯次递进、持续发展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始终瞄准着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的破解。

  率先推行贸工农一体化,解决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普遍脱节等问题,建立起较高层次的大农业融合服务体系。针对农产品品种少、规模小、质量不高等制约条件,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领导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千世界,万物在融合中发展变化。沿着历史脉络一路走来,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哪个阶段遇到发展瓶颈,诸城就以改革创新的办法去解决、求突破,一个“融”字贯穿“诸城模式”演绎的全过程。城乡融合,三产融合,资源融合,党的建设、红色资源与乡村建设融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更要在‘融’字上下功夫,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核心,融合和整合分散的土地、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蹚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诸城市委书记张建伟告诉记者。

  如今融合发展的努力,致力于破解的是当下的难题——村庄散弱且空心化、人才流失且老龄化、农业分散且兼业化。解题的关键看产业振兴,产业的发展靠融合推进,融合的实践在“一纵一横”。

  一纵,就是纵向拓展新的产业,创造新供给。“我们近年来做的,就是‘接一连二、接二连三’的事情。”得利斯集团党委副书记郑炜新说,从肉食加工向两端延伸,将良种猪繁育、标准化养殖、饲料生产、兽药防疫、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加盟直销全部纳入经营范围,集团已经形成了从源头到终端、从田园到餐桌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一横,就是横向拓展新的功能,培育新业态。恐龙文旅特色小镇、北方绿茶小镇、东坡文化园等30多个农旅融合项目顺利推进。在常山占地2000多亩的东方田园综合体园区,董事长刘玉伟向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图景:于果品种植中融入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现代产业,通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系统设计,积极探索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实现“三链重构”,最终落脚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幸福,仿佛就种在这片土地里,根深叶茂。

  农业产业化的钱从哪里来?资本下乡要讲真格的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没钱赚!”不仅仅是龙头企业间达成了共识,村民们也认这个理儿。但对村民来说,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土地,其他要素从哪里来?特别是,钱从哪里来?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上,“钱从哪里来”是必答题,也是一道有难度的题。

  不仅“市长”忙活,更要把“市场”激活。“我们围绕破除妨碍资金、土地、人才等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障碍,出台支持意见,增强制度供给,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重输血’,为乡村振兴提供全要素支撑。”诸城市市长王浩点明了诸城之“创”道。

  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魏本欣和他的华欣铸造有限公司带着“榛”项目来了。

  把目光移向诸城的南部山区,梯田高低错落,线条行云流水,2.1万亩榛子绿油油的一片。开车向上“爬”,一处山岭之巅上静卧着一排小木屋,记者就是在这里见到了魏本欣。

  听说在山东种植榛子,脑袋里是一连串的问号——能成活?能结果?卖给谁?经济效益多少?

  老魏自然明白这件事的分量,他在成功试种的基础上,科技种植,按照“良种榛苗选育、基地示范种植”发展方向,开始了他的“榛子创业路”。

  先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原先每亩200元都租不出去的山岭薄地,老魏直接出价每亩600元,而且一付就是15年;土地流转后,先拿出1个亿,将荒山秃岭复垦、整平,完善水电路设施,同时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进一步改良品种,落地水肥一体化、合理剪枝等技术;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延伸产业链条,成立了主打深加工的生物科技公司,推出榛子仁、油、乳、酱,注册“魏榛”“华山老魏”等商标。一通操作下来,总共投资了2.3亿元。为何下这般血本?老魏直率地回答:投资务农,需要认真。

  有了绿水青山,如何变成人们的“金山银山”?一些学者担心,资本下乡,可能一锤子买卖,与农民争地、与农民争利。认真的老魏却认定了,“不能光让农民靠卖力气挣工资性收入,还是要让他们继续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把榛子种植环节所有的收入,通过合理完善的制度设计,再返还给他们”。采取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深加工+仓储物流”产业模式,带动周边村庄3000多农户、6个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发展,人均每年可增收3.5万元。

  因为认真,老魏的榛子引回了“凤凰”。毕业于长春大学园林专业的葛鹏飞,毕业后不久来到基地,负责榛苗繁育、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

  不仅仅是魏本欣的“榛”项目,一大批工业资本深度反哺农业发展的项目也在诸城落地开花,让这片土地焕发新活力。探究诸城工商资本下乡的路径,认真的态度始终是一个有意思的考量。调动社会资本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如何摆正政府与下乡资本的关系,诸城作了探索——

  党委出谱、政府出图、社区出地、商会出人、企业出钱。诸城市委副书记李庆华说,各地统筹发挥党委政府、企业、农户主体作用,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适合企业化经营、农民干不了、干不好、干不划算的领域,创新参与乡村振兴。

  “十三五”期间,诸城累计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8.8亿元,引导180家工商企业“上山下乡”,新建千亩以上现代农业基地34个。龙湖绿园田园综合体、竹山生态谷、苹果乐园田园综合体……如今在诸城,每一个附加在新型农村社区周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或生态景区,或多或少都成了城乡要素共生共融的典范。

  势单力薄的小农户如何在现代农业中找到空间?联农带农奔共富

  带动农民,不是代替农民。一边是农业现代化的大势,一边是小农户力量薄弱的现实,怎么破?“大国小农”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背后的解题思路,依然是“创”道。

  于是,在诸城,一只肉鸡有了成长的新模式。

  昌城镇孙三村,仙坛诸城食品有限公司的核心板块就在这里。“这是全国白羽肉鸡行业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公司总经理杨玉涛告诉记者。

  作为一家肉鸡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仙坛自2019年起先后投资30亿元在此布局“亿只肉鸡产业生态”项目。只是,与传统肉鸡养殖不同,仙坛创立了“拎包入住”的模式。公司建设高标准智能化鸡舍,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企业建设、农户管理、保价收购。鸡舍免费提供给养殖户使用,设备款项由养殖户分10年50批次分期还清。公司先行免费提供鸡苗、饲料及防疫药品,农户只需进行日常管理,出栏后再从结算余额中扣除相应费用,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民致富双赢。这不仅改变了肉鸡的养殖过程,也让养殖户从“产业工人”变身“产业经理”。

  记者走访的多位养殖户说,没资金、没技术、没市场,还要面对多种风险,“这些年,散户养殖困难太多。疫病风险,一次禽流感冲击,整栋鸡舍就遭殃;环保压力,达标排放要求高了后,散户粪污处理跟不上;价格风险,鸡肉价格年度波动大,常常卖不上好价钱。”

  “在‘拎包入住’模式下,养殖户不用担心各种风险,每只鸡还能保底净收入2元。可别小看这2元,每栋鸡舍占地1440平方米,加上自动化立体笼养技术,年出栏肉鸡18万只。一栋鸡舍只需要一户经营,扣除必要的成本,农户净收入能有20万元至30万元。”昌城镇党委书记刁立武说,“我们测算,仙坛项目可将全镇80%以上养殖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零散的养殖户也就变成了规模化养殖户。”

  于是,在诸城,能按揭的不一定只有房子,还有现代农业。

  在枳沟镇玉皇社区玉皇村,一片2000亩矮化苹果树正茁壮成长。

  村民陈会强说:“成规模的果园如果按照一亩地成本1.3万元计算,建一个50亩的标准化果园,需要投入近70万元,不但负担不起,自己去贷款也很难获批。按揭农业则只要首付,我就签订了协议。后年果园见果,再过两年进入丰产期。维纳斯黄金优质苹果的价格是10元一斤,从开始承包算起,三五年就能还完按揭。”

  什么是按揭农业?跳出“农民融资、农民投资”的传统模式,探索“财政支持国企、国企融资投资、社区公司组织、农民按揭经营”的新理念。

  诸城市财政局局长韩培武介绍,2019年市财政出资成立山东禾融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按揭农业”的融资和投资主体。同时,将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形成的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资产以及部分国有土地产权、政府性资产等,共计价值12.4亿元注入禾融。此后,禾融不断投资建设大樱桃、苹果种植基地,目前已推广种植大樱桃1万亩、苹果1.1万亩、红茶3000亩。

  “集团建设好基地,与社区农业公司合作,像买房子一样,农户只需缴纳首付,然后逐年还贷,就可以进行经营管理。禾融负责融资建园、育苗农资、技术服务、品牌市场等,农户签订按揭协议前,由社区农业公司负责统一管理。社区农业公司对农民开展培训,对符合条件、有意愿的,签订按揭经营协议后,交由农户具体管理。”禾融副总经理刘志新说。

  无论“拎包入住”,还是“按揭农业”,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改革试验研究室副主任刘俊杰看来,都是机制的创新。“‘大国小农’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个共性问题,诸城的联农带农提供了一条路径。”

  如何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里有答案

  今年4月29日,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在诸城揭牌。自此之后,中心将担起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宰后品质保鲜、冷链物流配送等全产业标准体系的制定、修订、验证、推广等任务。

  一个攸关全行业发展质量的全国性机构,为何落户诸城?

  从体量上看,诸城是全国畜禽产业重镇。2020年,全市屠宰生猪200余万头,宰杀肉鸡1.44亿只,屠宰加工、屠宰设备制造、兽药饲料生产、食品深加工及冷链物流等关联产业都在蓬勃发展。

  从更深层次来看,在供给十分丰富的中国市场,仅“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强、优、美、特,唯有优质化、品牌化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唯有优质化、品牌化的方向,才能把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诸城人意识到,诸城农业必须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升农业标准化程度,则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必由之路。

  农业标准化在任何地方落地都不容易,诸城也不例外。只是相比其他地方,诸城用了更多尝试与创新来推动。

  林果种植如何实现标准化、优质化?诸城选择从种苗的标准化和优质化做起。

  采用组培脱毒技术获得优质脱毒种苗,并用工厂化规模生产手段进行快速扩繁,在短时间内获得优质无性系种苗。在由万景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建设的诸城市国家级农林科技孵化器里,每年约1000万株优质矮化苗木通过这一模式得到培育,能满足20万亩土地的栽植需求。

  “与传统的育苗育种方式相比,这一模式不但摆脱了大自然中四季、昼夜的变化以及灾害性气候的不利影响,便于稳定地培养生产,而且脱毒植株生长势强、抗逆能力提高、整株整齐一致,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产量,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公司总经理侯志刚告诉记者。

  优化种苗,远非农业标准化的全部手段。龙头企业和市场机制,在诸城农业走向标准化、优质化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课铃声响起,诸城繁华中学的学生陆续走出教室,前往食堂就餐。只是,和大家印象中的打饭场景不同,学生们走到窗口前,是依靠刷脸取餐的;食堂大师傅也不需要再手起勺落,而是把准备好的定制营养餐递了出来。如此的不同,是因为家长之前已经在专用系统上订了餐,而且都是自家孩子爱吃的菜式。

  这样的场景,是位于诸城的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落地的体现。

  餐饮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消费,如何走出高质高效的路径?惠发推行央厨团餐定制模式,通过研究消费大数据,提供个性化营养配餐。在学校、医院、写字楼等速餐场景下,这一模式尤其具有优势。

  对于农业来说,惠发这一运营模式,具备更多的意义:让下游的消费数据和信息精准地传导到上游,依托“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生产园区+种养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对上游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定制化种养,促进增值收益不断攀升。

  在惠发食品董事长惠增玉的规划中,关于品牌孵化的努力还在继续——

  与沙县小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沙县小吃产业搭建一条涵盖产品定向研发、标准化生产加工、仓储、分拣、冷链运输、品牌餐饮的全程可追溯的生态产业链、供应链;

  加入海尔食联网美食生态联盟,提供定制原材料,围绕烹饪场景打造一套从食材到料理器械、料理方式的“小白解决方案”;

  ……

  产业标准有了,产品质量提高了,诸城打造农产品品牌,自然也就有了底气。

  统计显示,诸城已经培育起省知名企业产品品牌6个,潍坊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潍坊市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21个,潍坊市知名农产品品牌引领企业6家。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达到115个,“诸城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达到11个。

  强大的品牌集群,让“诸城”二字本身也成为一个金字招牌,提升着出自这里农产品的价值,保障着生产端的收益。

  一体推进农村现代化的突破口在哪里?依靠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村社区化

  独门独院的二层别墅,180平方米的面积,一应俱全的各式家电,充满质感的现代装修,这里就是今年80岁的刘恩义和老伴赵金兰的家,坐标枳沟镇乔庄社区。

  “买菜去超市、做饭用燃气,有事在家门口的社区服务中心就能办理,老伴儿每天还能去跳跳广场舞,比原来实在是方便多了!”刘恩义说。

  让老两口满心欢喜的“就地市民化”新生活,源于诸城市创新的“农村社区化”设计。

  在那之前,诸城市原有村庄1249个,100户以下的村就有247个,占到19.8%,最偏远的村甚至距离镇政府有30公里。面对分散、量大的村庄,污水和垃圾处理、供暖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根本不可能普及,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

  推行农村社区化后,每3个到5个村庄,选择一个中心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推进市镇两级公共服务资源和服务力量下沉,政府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近距离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打造起“两公里服务圈”。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接下来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优先向中心村的覆盖。

  诸城坚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提升,努力让农村人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农村社区化后,社区在组织、服务等方面越来越完善。不过,支撑社区长久发展的经济基础却成了新难题。只靠各级财政?显然不现实也不可持续。“根本出路在于壮大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在于选好用好带头人,找准优势和着力点,优化盘活资源。”龙都街道党工委书记管延升说。

  206国道贯穿诸城南北,从乔庄社区中穿过,给乔庄提供了难得的交通便利。

  “乔庄人均耕地不足0.8亩,劳动力资源却很丰富,加上区位优势明显,很适合发展工业园区。”乔庄社区党委书记刘正光说。

  为此,乔庄整合周边村庄的闲置建设用地资源,建起了占地2300亩的工业园区。目前,已经吸引了22家企业入驻,形成了橡胶、纺织工业和食品、机械工业两大园区。不但吸纳了1400多名社区群众家门口就业,而且还贡献了全镇70%左右的税收。

  壮大集体经济,方法不只有这一个。

  为了保证土地增值和收入“细水长流”,乔庄社区做好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的文章,每年可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0多万元。

  2016年,乔庄社区还率先成立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乔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公司开展了许多业务:社区劳动力多,那就去修路;社区靠近庙山,那就利用庙山搞旅游,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自行车越野赛、暑期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目前,公司每年可实现利润约400万元,收益全部用于社区民生。

  拥有区位优势的乔庄社区可以这么搞,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龙都街道大源社区怎么办?

  大源社区内,丘陵地形占到一半,种粮显然没有优势。大源人决定:丘陵地多,那就种树!

  社区与企业合作,通过流转土地,打造了总占地面积1.5万亩的大源田园综合体,综合体内栽种了各种苗木约200万株,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城市绿肺”“天然氧吧”。社区内近千名居民放下了种地的锄头,改去养护园林,按月领工资。

  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是诸城“创”道的“味道”。依着这个“道”,2020年诸城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15万元以下的农村社区,95.2%的农村社区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166个社区达到50万元以上。

  社区的成立,当然也伴随着治理体系的重构。

  社区有自己的“土办法”。“我们成立了党员议事会、妇女议事会、老干部议事会、60岁以上老人议事会、在外人员议事会、喜洋洋同乐会等6个议事会,让‘乡贤’‘能人’参与社区治理,出点子、提建议,群众信服,好多难事迎刃而解。”刘正光说。

  市里也有总体的“巧安排”。诸城创新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网格化治理服务的意见》,坚持支部建在网格上,发挥好网格员对自然村(居民小区)的天然熟悉的优势,主动收集好民意民愿、需求诉求,推动形成“有问题找网格”的良好效应。

  又是典型的诸城“创”道的“味道”。虽很乡土,但很地道:政策暖心,企业有信心,人才很安心,农民更放心。

  在“口袋”鼓的同时如何富“脑袋”?让文化滋润土地的“沟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诸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莉说,这是一条硬杠杠。

  城南10公里处的常山,藏着诸城的半部文化史。山中名胜云集,自古以来,登临拜谒者络绎不绝。但是,坐落于常山脚下的小山村蔡家沟一度却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被边缘化:没有集体资产,缺少经济来源,也留不住渴望寻找新生活的年轻人。“蔡家沟仿佛失了魂。”蔡家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吕欣蓉说。

  如今,吕欣蓉口中的那个蔡家沟变成了“画家村”,成为山东省文化先进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走进蔡家沟,如同置身油画之中。房屋分布错落有致,五彩斑斓的彩绘遍布院墙,沿着水泥砖和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漫步,不时可见美术馆、书吧和咖啡馆等。村民们三五成群,含饴弄孙,笑声不断。如此“世外桃源”,自然引得游客如织。今年五一当天,到蔡家沟游玩的游客就达到了约8万人次。

  蔡家沟的改变,要从2017年说起。这一年,应当地政府邀请,艺术家张同磊住进了村里。在他的引荐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摄影、雕塑、绘画、音乐等职业的艺术家相聚于此。他们开始了一场试验:给失魂的蔡家沟“铸魂”。

  在张同磊看来,这件事既难也易。说难,是因为相比常规的项目,艺术家们引领的村庄改造经济效益慢,“政府必须沉住气”。

  打动张同磊的,正是当地政府表现出的诚心和耐心。“蔡家沟村所在的南湖区有山有水,将来不缺投资,缺的就是文化。”南湖区党工委书记张茂盛说。

  达成共识,试验开场。村居环境大变样,更重要的是,在这场山村巨变中,村民不是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若是见到过蔡家沟的昨天与今天,最直观的感受一定是,那些曾经遇到生人表情木讷的脸庞上,如今都透着大方与自信。

  入驻初期,村民们拿起刷子,为艺术家们绘制的墙画涂色;后来,参加村里开办的绘画班,拿起画笔,从生硬笨拙慢慢变得收放自如、乐在其中。

  而在张同磊看来,这就是他认为这场试验容易的原因。“艺术家农民化、农民艺术家化,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艺术家。”

  直观感受之后进一步思考,以前“口袋”是空的,“脑袋”也是空的,蔡家沟正在进行的这场试验,就是既让“口袋”鼓又要“脑袋”富!

  那么,这样的举措还有多少在路上?

  诸城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镇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7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44个,成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乔庄社区建成了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昆阳馆,一楼有社区教育学校、文化礼堂和百姓餐厅,二楼设置了科普展馆、书画室、舞蹈室、棋牌室等各功能站室,就连村民的红白喜事,也可以按照社区崇德尚俭的标准,在这里操办,陈规陋习不见踪影。

  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惠风和畅,吹拂着乡村、乡土、乡情。

  170多年前,马克思曾写道:“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岁月的流逝,掩盖不了此话的远见卓识。

  于诸城,我们从其创意、创业、创新、创造中,感受到了信心和力量。路是走出来的,也是创出来的。

  诸城“创”道,成效明显,诗与远方憧憬无限!

  (调研组成员:季正聚 王 晋 乔金亮 牛 瑾 王金虎 郭存举 杜秀萍 袁 勇 执笔:牛 瑾 袁 勇 统稿:季正聚)

寿光“植”造

  齐鲁大地上,弥河两岸分布着超过17万个大棚,这是专属“中国蔬菜之乡”山东潍坊寿光的奇特景观。寿光改变了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把蔬菜产业做到了极致,以蔬菜造福市民,以种植成就农民。寿光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县市,却让农民实现了“一亩地上奔小康”的梦想。本报今日推出《齐鲁不凡》系列调研报道之二——《寿光“植”造》。

  寿光“植”造

  齐鲁大地上,弥河两岸分布着超过17万个大棚,这是专属“中国蔬菜之乡”山东潍坊寿光的奇特景观。寿光改变了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把蔬菜产业做到了极致,以蔬菜造福市民,以种植成就农民。寿光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县市,却让农民实现了“一亩地上奔小康”的梦想。本报今日推出《齐鲁不凡》系列调研报道之二——《寿光“植”造》。

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资料图片)

  我国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由寿光人贾思勰著述,泽被后人,称颂后世。与这一农耕文明历史杰作交相辉映的是,今日的寿光,正用蔬菜改变中国。穿境而过的弥河两岸,分布着超过17万个大棚,在开阔的乡间绵延,这是专属“中国蔬菜之乡”山东潍坊寿光的奇特景观。

  每年接待为菜而来的客人超200万人次,每天蔬菜成交量超1500万公斤,通过寿光走向全国的蔬菜影响几亿人的餐桌,菜乡寿光把蔬菜产业做到了极致,以蔬菜造福市民,以种植成就农民。

  如何打造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如何面对农业导向变革、新一轮种业革命、农民增收大局,从而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近年来,寿光创新提升“寿光模式”,产业链前端、中间、后端一体联动,勾勒出蔬菜全产业链的“微笑曲线”。在中间,构建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解决了小农户的苦恼;在前端,围绕标准制定、种子研发发力,抢占产业制高点;在后端,着力品牌培育、品质提升,巩固竞争力优势……

  寿光“植”造,别有洞天。

  大棚升级 蔬菜革命——

  让农业加快告别“靠天吃饭”

  提起改变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那段历史,不得不提王乐义,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就是他,把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扬光大。

  见到这位老人时,他刚刚接待完一批外地来村里参观学习的客人,尽管已经80岁,但他依然精神矍铄,跟记者讲述往事,记忆清晰,娓娓道来。

  1978年9月5日,王乐义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合适的产业。”王乐义回忆说,寿光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也有人建“土棚子”冬天种菜,但要烧煤加温,只能生产叶菜,起色不大。能不能在大棚上做文章呢?

  当年,三元朱村要搞冬暖式大棚,有多道难关:一是拜师难,农民只会种大田,到哪儿去找师傅?二是土地难,谁愿意拿地来干从没干过的事?三是资金难,刚吃饱饭的农民谁能拿得出6000元建棚费?

  尽管经历了千辛万苦,但都没有难倒王乐义。1989年8月13日,在外学到大棚技术的王乐义,带着17名党员,建起了冬暖式大棚,小心翼翼播下第一茬种子。同年12月24日,第一批黄瓜上市,每斤卖到了10元。来年夏天算账,每座棚收入2.7万元,17个种植户成了17个双万元户,人们沸腾了。

  那时,萝卜、白菜、腌菜是北方百姓冬季餐桌上的老三样。春节到了,即使在北京,也仅有极少量的黄瓜,走亲访友时拎几根黄瓜就是厚礼。局限于当时的认识,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在北方,冬季生产蔬菜,还不加温,根本不可能。”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而且还要可复制、可推广,这是何等气魄。1991年,刚品味到大棚蔬菜带来的丰收喜悦,寿光人就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农民技术员送出家乡。从万仞冰峰到戈壁绿洲,从茫茫草原到幽幽山谷,寿光开启了一场影响全国的蔬菜革命。

  今天,看过寿光的第一代到第七代大棚后,人们不由得感慨:大棚与大棚的差别可能比大田与大棚的差别还要大。“别看室外快30摄氏度了,可在大棚里不到20摄氏度”,寿光洛城街道寨里村的电气化蔬菜大棚里,村民王东友望着棚内灯笼串般的樱桃西红柿,喜上眉梢。“看看这智能化设备,自动放风机、电动遮阳帘,在手机上操作几下,就能为棚里的西红柿降温。”现在,“动动手指就能种菜”正成为菜乡的时尚。

  手机成为新农具,得益于乡村电气化。2019年5月,国家电网和农业农村部在全国确定3个乡村电气化示范县,寿光是其中之一。国网寿光公司洛城供电所安全员张曦告诉记者,通过能源控制器连接棚内电气化设施后,可实时采集温湿度等42个环境数据,农民能在手机上控制大棚。寿光1.6万个电气化大棚全部改造后,每年可为全市农民增收3.36亿元。

  如今,寿光大棚已发展到第七代,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开始普遍运用。当地坚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建成投用了一批智能化园区,新一代的大棚几乎与制造业同步跨入了智能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

  诸多智能大棚中尤以一座最引人关注。输入密码或校对人脸信息后,闸门开启,就进入了这座占地120亩的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这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团队设计的智能玻璃温室,应用了120多项专利技术,集合了荷兰式温室土地利用效率高和寿光大棚高效节能的两大优势,比荷兰式温室节能50%以上。

  在这里,23万多株番茄苗在温室里整齐排列,呵护它们的是正压环控系统、水肥智能供给系统、可视化智慧管控云服务系统。温室内安装了车辆行走与加温轨道、智能田间作业装置等设备,由20多个机器人控制。中心机器人“小金”个头虽小,却是这20多个机器人的小管家,可收集园区所有机器人的数据信息,处理后生成指令反馈给它们,实现对西红柿生产全过程的智慧管控。

  始于寿光的“菜篮子”革命极大提升了中国人的生活品质。1978年,我国仅有设施蔬菜面积4万亩,人均占有量0.4斤;如今,设施蔬菜面积增加到5800多万亩,人均占有量360斤。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原首席专家、研究员张真和表示,在以寿光为代表的先行地区引领下,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节能、高效蔬菜供给道路,实现了全年有效供给,成功解决了10多亿人的吃菜问题。

  立体经营 多元服务——

  让千家万户小生产拥抱千变万化大市场

  作为冬暖式大棚蔬菜的发祥地,寿光展现出了“先飞优势”,凭借规模大、数量多、品种全,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可以高枕无忧。面积和产量最容易被赶超,在各地设施大棚铺天盖地的当下,寿光该怎么办?

  寿光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我们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抓手,全力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让分散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介绍,已构建以合作社联合会为龙头、15家镇街合作社分会为骨干、68家潍坊市级以上示范社为支撑的高品质合作社架构,带动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扭转了“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

  在崔岭西村的智能化温室大棚里,村民崔江元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轻点软件就能掌控大棚蔬菜种植各项工序,省时省力省工,效率大大提高。“大棚里2万斤西红柿待收,将配送到俄罗斯各大超市,多亏了合作社。”崔江元说。

  “品质蔬菜,一路向北。”在位于崔岭西村的众旺蔬菜专业合作社,这句话印在了一张蔬菜运输路线图上,从寿光到满洲里再到俄罗斯赤塔直至莫斯科。这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主要市场在俄罗斯。难以想象,这家合作社每年向俄罗斯出口蔬菜近2万吨,销售额超1亿元。

  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161户,社员的蔬菜平均每斤高出国内市场价格0.2元,每年为每个社员家庭增收近3万元。成立以来,合作社坚持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质管控、统一品牌销售。为满足社员的金融需求,农业银行寿光支行“对症下药”,为合作社办理“强村贷”300万元,解决了融资难题。

  如今,农民合作社已经很普遍,全国农民合作社总数发展到225万家,辐射带动近一半的农户。但是有的合作社有名无实,没能真正带领农民抱团发展。寿光实施农民合作社提升专项行动,做好“规范、整顿、提升”三篇文章,于2020年组建了全国首家蔬菜合作社联合会,107家合作社成为会员单位,在15个镇街分别成立联合会分会,共有340家合作社加入分会。

  在纪台镇就有一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令欣蔬菜专业合作社,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于一体,与寿光市供销社共同投资2.1亿元,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为民服务中心项目,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农资直供、农残检测、冷藏运输等多项服务。纪台镇党委书记李伟祥说,创新合作社模式,发展起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合作社,引导农民“抱团闯市场”。截至目前,全镇已发展各类蔬菜合作社191家,服务社员2.1万余人。

  走进寿光的每个村庄,菜农的神情都是淡定的、轻松的。历经30多年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也能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融入菜乡的全产业链。市场之手让多元化服务主体拥抱农业。例如,围绕大棚建设环节,就有大棚膜、卷帘机、保温被、化肥、育种育苗等专业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在这里,只要农户有需要,可以享受到良种选育、农机装备、货款结算、加工运输、专业会展等全链条服务。

  建好市场 搞活三产——

  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重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则重在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而二者又共同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这在寿光表现得淋漓尽致,建市场、做电商、搞会展……

  凌晨3点,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蔬菜运输车已陆续进出。这是全国最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蔬菜交易品种达300余种,日交易量近万吨,年交易额近100亿元。

  在寿光,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的菜。物流园副总经理李成涛说,寿光本地产的蔬菜仅占交易量的3%至5%,是名副其实的“买全国、卖全国”。作为南菜北运、北菜南调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园区配备了6个交易大厅,可以满足大进大出的需求。交易区内商户所有交易电子化,通过网络与电子结算中心相连,即时交易、即时结算。物流园辐射20多个省份,影响几亿人的餐桌。

  李成涛回忆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2020年1月27日晚,有关部门紧急协调从山东调运蔬菜供应武汉。山东省立即安排潍坊市从寿光调配优质蔬菜。次日中午,首批350吨寿光蔬菜装车出发……武汉封城期间,寿光累计发往武汉各类蔬菜产品5721吨。只要有需要,寿光菜农都是第一时间采摘最好的蔬菜向外运输,物流园承担了其中的不少任务。

  是产品集散中心,也是价格形成中心。物流园价格指数部副经理陈静介绍,在商务部的批准和指导下,物流园联合浙江工商大学编制了“中国寿光蔬菜指数”,这是我国首个以蔬菜为主题的价格及流通指数。指数选择代表性蔬菜并给予权重,采集其价格、成交量、成交金额等数据编制而成,覆盖了12大类114中类233小类蔬菜,已成为全国蔬菜价格和交易趋势的风向标。每到保供稳价的关键节点,有关部门常常会来电来人问询了解。

  寿光形成了以综合市场为龙头,1356处地头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018年被评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2020年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在抓传统市场的同时,寿光还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全市5000多种蔬菜和种苗实现了网上销售。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山东鲜馥农业有限公司,从2019年开始其电商销售额就超过1亿元。

  在洛城街道寨里村的“鲜馥”农业电商直播小院,记者见到多位主播正在线上带货。寨里村党支部书记张华祥说,村里瞄准直播风口,在保留原有民宿特点的基础上,将闲置院落改造为电商直播小院。2019年,一期8套电商小院建成投用;去年,二期9套直播小院投用。目前,已入驻9家电商机构开展农产品线上直播,与周边的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了良性互动。

  山东鲜馥农业有限公司员工隋亚男说,鲜馥已入驻16家电商平台,生鲜产品种类达136种,其中寿光蔬菜52种,是经营贝贝南瓜的头号电商。“随着贝贝南瓜订单的增加,寿光本地已经满足不了发货需求。但是为了口感一致,我们又不能随意收购别的南瓜。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河南、甘肃、内蒙古等地采购了寿光贝贝南瓜种子并已种植。于是采购员去现场先进行检测和品尝,达标后进行收购。如今,这些地方的种植户不仅不愁卖,而且不愁高价卖。”

  每年的4月20日是寿光人生活中的大日子。从2000年起,定期举办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吸引了超过3000万的参观者来此领略蔬菜科技与文化新奇独特的魅力。在这里,只要你想,可以看到一颗种子如何被研发、被种植、被管理、被采摘、被运输。

  日常开放的菜博会展馆是来寿光的人们必去的打卡点。植物工厂、空中草莓、上菜下鱼、树式栽培、墙体栽培等80多种新模式,带电高效栽培技术、空间电场高效栽培技术、垂直蔬菜农场、自动喷药降温等100多项新技术,单株结果6000多斤的西红柿树、一年循环结果1200多斤的空中红薯、400多斤的巨人南瓜等新奇特农产品……充分展示着农业科技的神奇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寿光的探索让设施大棚从单纯的农业供给功能逐渐向多功能拓展,助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内部看,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把生产、加工、贸易、展销等融合在一起。从外部看,蔬菜等农业产业率先发展正变为以县域为基础的乡村各类业态全面发展,使农业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得以优化配置。

  科技自强 种业翻身——

  让种业成为蔬菜硅谷的明珠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寿光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也是世界蔬菜种业聚焦之地。我国种子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之日,正值国际种业巨头全球扩展之时。作为全球种业竞技场,先后有30多家国外种子公司在寿光设立育种研发基地,推广蔬菜品种370多个。

  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回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菜农不得不接受“按粒卖”的“洋种子”。当时,进口种子确实有不少优点,耐储运、抗病能力强、种植效益高。数据显示,到2010年,“洋种子”在寿光设施蔬菜的市场占有率过半,尤其是彩椒、大红果番茄、部分茄果类蔬菜占比更高。

  高端品种受制于人,这不仅是寿光蔬菜产业的痛点,也是当时民族种业整体面临的窘境。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文发布,首次明确种业的战略地位,并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育种是创新能力的持续比拼,培育一个好品种通常要数年。很多国字号研究机构和国内顶级育种企业尚且力有不逮,而寿光,却在“打赢种业翻身仗”中彰显着县级市的职责与担当。

  “变化就在这10年间。2020年,寿光有71个蔬菜品种被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超过之前历年的总和,寿光蔬菜品种研发迎来爆发。”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范立国说。

  “十年磨一剑”,寿光做对了什么?

  第一步是培育本土育种企业。为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2012年、2014年和2017年,寿光市政府连续出台3项蔬菜种业扶持政策,拿出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推动。

  寿光培育了蔬菜种业集团、三木种苗、永盛农业等7家种业企业,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到140个,全市从事蔬菜育苗单位达401家,种苗年繁育能力达17亿株。作为配套,寿光运营了山东省首家果菜品种权交易中心,建成投用了全省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

  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拥有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方面唯一的企业重点实验室。集团副总经理王蕾说,与菜博会同期举办的种博会,主展区就在寿光蔬菜小镇。品种的生长情况、品种抗性、果型大小、口感等数据即时上传储存,实现生产种植和展示推广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储存和处理,让企业能随时随地查看新品种。

  第二步是引入国家级育种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坐落在寿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从北京等地来的专家和研究生们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和大棚基地之间穿梭忙碌。2019年4月落户的研发中心,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优势和寿光市的蔬菜产业优势结合起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计划,未来基础性研究主要在北京,应用型研究逐步转移到寿光。

  “当时,也有多个选择。最终落户寿光,主要看中寿光在蔬菜领域的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科研办到产业上,论文写在大地上。寿光是蔬菜科技应用前沿,也应该是蔬菜育种的宝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刘伟在寿光市挂职任副市长,他说,去年以来,有10多个国家级课题在这里落地,18个黄瓜新品种育成。

  担负着民族种业的希望,寿光的种业振兴行动正在提速。

  寿光质量 全国标准——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从抓产量到抓质量,从求数量到求品质,从谋产品到谋标准,寿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坚定。“如果说以前的‘寿光模式’侧重于输出产品、输出人才、输出技术,那么现在的‘寿光模式’,则正在向输出标准、输出机制、输出体系方向转变。”赵绪春说。

  “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抓蔬菜质量安全。”寿光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监管科科长陈永波介绍,早在10年前,寿光就拿出专门资金,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控肥控药控水,从源头上抓安全。同时,全面推行蔬菜质量全域网格化监管,全市划分为28个网格,网格内的大棚生产、蔬菜交易、农资经营全部纳入监管,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全程追溯体系。

  质量安全是农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决定“寿光蔬菜”招牌有多亮的关键因素。这在寿光上下已经形成共识。在地利农产品物流园,检测室可对农药残留进行快速检测,25分钟出结果。目前,日检测蔬菜样品1000余批次,全年达到30万余批次,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

  谁能把控质量,谁就占领制高点;谁能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2018年7月,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由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是蔬菜质量标准领域的唯一国家级平台。中心副主任李美芹说,中心首要任务就是加快制定标准,以标准化助力优质优价,增加高品质供给。目前,中心组建了由4名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启动了118项标准的研制工作,已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范。同时与日本、韩国、荷兰等对接蔬菜质量标准化参数要求。

  种植户不知标准为何物,消费者不知标准在哪里,这是以往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的瓶颈。“问题就是导向”,中心标准科负责人夏海波说,中心设有国内唯一的蔬菜品质感官评价与分析实验室,开展了番茄、黄瓜品质感官评价活动,以掌握消费者偏好。今年1月,中心制定的日光温室番茄、黄瓜2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在全国认定了29个试验示范基地。

  鹏远果蔬合作社就是这29个基地之一。合作社所在的圣城街道于家村是蔬菜专业村,有25年的设施大棚种植史。2018年,合作社理事长高象鹏在村里建起示范棚,示范标准化生产。如今,合作社社员已全部按照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制定的标准种植番茄。“种了这么多年的西红柿,起初,大家都对标准不以为然。我按照中心的标准进行生产,虽然产量比其他农户下降了一半,但含糖量等指标提升一倍以上,卖出了好几倍的价钱,可让老菜农开了眼。”高象鹏说。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奇在调研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后表示,寿光发展到今天,在蔬菜领域一直是领头雁。一流的农业是要出标准的。寿光既拥有技术,还拥有标准,且辐射全国,这条发展路径在全国都有借鉴意义。

  确实,寿光积极将生产标准及解决方案推向全国,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建设大型蔬菜基地或指导蔬菜生产,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从靠天吃饭的经验模式到科学可控的标准化时代,寿光蔬菜标准正逐步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农民增收 绿领风采——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无论是振兴种业,还是引领标准,目的都在农民增收。寿光市市长李鹏说,增收是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源头,也是始终的指向。寿光坚持把农民是否增收、增收多少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尺。

  一亩园十亩田,一亩棚十亩园。温室大棚当初之所以能迅速推开,与效益高紧密相关。在那个“万元户”都令人羡慕的年代,寿光菜农的年收入高达3万多元。最初的3年时间,寿光市的冬暖式大棚从17个猛增到7.5万个。经过近30年的创新发展,目前寿光共有蔬菜大棚17.3万个,年产量450万吨,蔬菜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寿光农民有多富?“据测算,以一个普通的长120米的黄瓜大棚为例,面积约2.5亩,两季净收入能达到10万元。一个家庭一般种2至3个大棚,在好年景净收入大约20万元,多的能到30万元。”寿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磊介绍,去年,寿光全市银行机构存款余额1288.9亿元,是山东省存款最多的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00元,户均存款2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7∶1,远低于全国2.56∶1的平均水平。今年4月,存款余额又增加了100亿元。

  一提到务农,给人的印象是低效益,而在寿光,种菜却是个高收入的行业。寿光颠覆了人们对农业农村的刻板印象,不仅能挣到钱,还提供了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既有田园风光,又有致富产业,让本地人不愿离开,让外地人心生向往。寿光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没有雄踞一方的工商业经济基础,也没有赖以依托的都市经济圈,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县市,却让农民实现了“一亩地上奔小康”的梦想,自身也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里名列前茅。

  蔬菜大棚为农民带来了收入,为乡村带来了人气,为家庭带来了团圆,为县域带来了实力。更美好更富裕的乡村,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土地,而“农民”这一身份选择,也开始变为职业选择。不仅当地菜农充分就业,而且还吸纳了大量外地劳动力。寿光大地,成为青年人逐梦的热土,也成为当地农民就近就业的理想之地。

  洛城街道东斟灌村的李万庆是一名“85后”,原来在青岛、青州等地做汽修。2013年回乡,和父母一起经营2个大棚,年毛收入超过27万元。2016年开始,先后上了3个高标准大棚,年毛收入过百万元。原来需要手动操作的放风、浇灌、收放棉被等,全部用上了远程控制技术,用一部手机就能管理大棚生产。目前,他正在和北京的一家机构联合研发物联网和智能打药机器人。

  年轻人多,想法就多,务农的智慧无处不在。从未停止过的努力,推开一个个崭新世界的大门。直播带货、无人机植保、机器人种菜……老一辈农民感叹:“说实在的,不是人家小青年,有时咱想到了也不敢做,人家就敢闯。”

  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不少人忧虑,“‘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谁来种地”成为急需破解的困局。

  而在寿光,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据统计,寿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五年前的3.1万人减少到1.2万人,年均减少17.9%,回乡新农人累计增长20.6%,返乡创业人员每年都达到3600多人。目前,寿光大约有10.7万人种大棚,其中“70后”“80后”“90后”合计占到53.7%。

  为培育高素质农民,寿光探索了“企业订单、机构列单、群众选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依托山东(寿光)农村干部学院等平台,创新实施了“校园+田园”职业教育新模式,编写了“寿光特色”农学教材,加快培养一批新型“绿领”农民。目前,全市有10万农民拥有绿色证书,180多名农民成为“农民科技专家”。

  对80岁的王乐义来说,到大棚里转转至今依然是他的习惯。他说:“最重要的是看看父老乡亲的这个脸面,看着笑么呵的,我觉得心里很舒服,觉得做对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笃信:今天播下的一粒种子,就是明天的一片希望。

  寿光“植”造,天高地阔,大有可为!

  (调研组成员:季正聚 王 晋 乔金亮 牛 瑾 王金虎 郭存举 杜秀萍 袁 勇 执笔:乔金亮 杜秀萍 统稿:季正聚)

 

 

热点新闻
滚动
济宁小麦已收近九成 降雨将推后整体麦收时间
滨州:百万尾鱼苗放归大海湖泊
济南大北环高速公路建设启动 强省会迎来三环时代
菏泽打造两条“金丝带” 擦亮“黄河入鲁”品牌
济宁:“十四五”聚力推进“八个强市”建设
聊城试点运行电动车新型智能无线充电桩
日照:杜鹃花惊艳绽放,遍地芬芳
烟台市首个居民区充电示范点建成投运
青岛114个项目入选“省重点” 项目覆盖13条产业链
淄博全力打造三大平台 助力“中国膜谷”建设
济南吹响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冲锋号
青岛防疫物资企业加速“出圈”

+更多
山东荣成:海上“夏收”忙
山东荣成:海上“夏收”忙
麦浪滚滚满目金黄 曲阜市息陬镇天气晴好麦收忙
麦浪滚滚满目金黄 曲阜市息陬镇天气晴好麦收忙
滨州市花月季五月盛放 扮靓城区邀君共赏
滨州市花月季五月盛放 扮靓城区邀君共赏
碧草茵茵“凤凰湖”
碧草茵茵“凤凰湖”
潍坊市奎文开发区开通6条公交线路
潍坊市奎文开发区开通6条公交线路
临沂这条“红色专线”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临沂这条“红色专线”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