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龙潭村:600年古村唱响发展新韵 - 中国网新山东乡村振兴 - 中国网·新山东 - 网上山东 | 山东新闻
德州龙潭村:600年古村唱响发展新韵
德州日报 · 张明昭 张瑞康 王汝伊 | 2024-06-14 16:36:25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多元,深挖历史文化资源——龙潭村:600年古村唱响发展新韵

依河傍堤而居的龙潭村。记者 路龙帅 摄

  一辆辆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成片的小麦颗粒归仓,看着远处忙碌的村民,6月5日,宁津县刘营伍乡龙潭村党支部书记张洪生说:“今年夏粮又是大丰收。”龙潭村现有耕地3000余亩,人口2600余人,是宁津县最大的村庄。

  近年来,得益于全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开展“吨半粮”产能创建,龙潭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续写新时代新故事。

  百年龙潭庙会

  漳卫新河从龙潭村流过,将该村一分为二,农田在河北岸,村民住在河南岸。据《宁津县志》记载,龙潭村因村前有潭,“水深莫测,苦寒不冻,相传有龙窟,故名。”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明善率族人从潍县迁居于此建龙潭村,距今已有600余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龙潭村为我党我军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战时期,该村出现过“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面。在解放战争“大拥参”运动中,龙潭村一次性就有120人参军,10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作家郭澄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龙潭记》中很多故事都取材于该村的真人真事。另外,此地还有凤凰台遗址,出土了汉代陶楼。

  龙潭村原来有座龙王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民都会聚到龙王庙烧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潭庙会。庙会一般持续三到五天,村民集资请戏班子、杂技团表演,方圆百里的群众不约而同赶往这里,逛庙会、看大戏,热闹非凡。

  龙王庙在抗战时期被毁,但龙潭庙会却一直延续至今。“相传庙会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十里八乡规模最大的庙会,除了宁津本地人喜欢赶庙会,河北吴桥、东光等地的人们也爱凑热闹。”今年72岁的村民张华安说。

  制陶历史悠久

  龙潭村马蹄洼的陶泥细、密、粘,最适合烧制陶艺制品,泥中特有的8种微量元素让烧制出的陶器胎骨紧密、色泽光亮。20世纪70年代,在龙潭村考古发现一座唐代墓坑,出土了7个蟋蟀罐,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是该村蟋蟀罐制作的最早见证。

  龙潭村现有一处陶器工艺制作馆,由天津美术工艺学院朴树堂教授创办,具备游客接待、观赏、学习、现场制作等功能,为该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平台支撑。每到寒暑假,周边很多学生来此研学参观。

  “龙潭村陶艺制品以黑陶、红陶为主,灰陶占一定比例,多为手工制作,器型以蟋蟀过笼、蟋蟀罐为主,兼有笔筒、陶瓶、陶像、陶盆、陶鼎等。我们正在研发更多器型,让龙潭村陶艺不断传承发展下去。”朴树堂表示。

  2014年,朴树堂、郎爱坤夫妇历时3个月,耗费近500公斤陶泥,烧制完成了“天下第一大蟋蟀斗盆”,并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龙潭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宁津中华蟋蟀第一县的盛名,陶艺产业发展逐渐壮大,从业人员近百人,产品畅销全国。

  产业旺活力强

  除了种植粮食作物,龙潭村还是闻名遐迩的葡萄种植专业村,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已成规模。

  张华安说:“我们村种植葡萄已有40多年历史,这里的气候、土壤等十分适合葡萄生长,出产的巨峰葡萄果粒大,口味甘甜,果色漂亮,每年丰收季,外地客商络绎不绝。”

  同时,龙潭村还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重点发展葡萄生态观光产业,以葡萄种植搭建绿色生态屏障,以“生态+文化”模式吸引游客观光消费。实施“特色农业+”战略,通过葡萄、中草药、大豆等特色种植,飞蝗、泥鳅等特色养殖,培育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整合村内五金加工、实木家具、陶艺制作等产业,拓展电子商务等销售方式,以一产带二产促三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我们将发展好特色产业,让村里的产业更加多元、促农增收的动力更加强劲、乡村振兴的活力持续焕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更幸福。”张洪生说。(记者 张明昭 通讯员 张瑞康 王汝伊)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