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一条景观长廊,也是一条产业大道,青州西南山区——
一条“天路”点燃35个山村发展活力
藏在青州西南山区深处的北富旺村,山清水秀。村边是仁河,水流丰富;河边是山,墨绿如黛;山上有一处悬崖峭壁,挂着6条珠帘般的瀑布,让人站在村里就能“近看瀑布挂前川”,引来不少游客亲山近水。
前年开始,北富旺村引进社会资本沿山沿河打造旅游景区,让这个只有125户、200亩耕地的小山村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2万元。从“身在远山无人知,天天看山天天烦”到“山花烂漫红如火,日子越过越幸福”,村民们发现,看了多少年的山山水水是“宝藏”。
北富旺村是青州在庙子镇依托山区公路打造“鲁中川藏线”特色旅游线路上的一个节点。这条线路是潍坊“齐鲁天路”的一部分,北起牛角岭,南至仰天山,依托S102、S228公路及部分县道等打造,全长66公里,串联起35个山村,去年接待游客总量突破100万人次,推动这些村庄的村集体年收入同比增长68%。
北富旺村沿山沿河打造旅游景区。
01
以“线”为“力”,撬动转型杠杆,打造振兴乡村新路径
一首《天路》唱出了青藏高原群众对青藏铁路的赞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首歌如果放在“鲁中川藏线”上,同样能寄托当地群众的这种情感。
庙子镇党委书记贺静告诉记者,打造“鲁中川藏线”是为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我们实现‘村村通’公路后很长一段时间,群众生活生产方式大多还是老办法,各村旅游、农业等资源没有被有效盘活,对很多村来说,仅仅是出行的路好走了,而不是发展的路更宽了。”
路与“路”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发展质量的不同。
殷公井村20年前的知名度大于现在。因为地处公路旁边,且背靠大山,石料资源丰富,曾有多个采石场同时开工。但随着山变残了、环境变差了,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
青州全面关停采石场后,这个村一蹶不振,十多年的时间里,村集体年收入长期在2万元左右。
“全村140户、407口人,只有376亩耕地,既没旅游资源,也无农业优势,大家纷纷外出闯荡,常住人口少了近一半。”殷公井村党支部书记牟秀玲上任后,就迫切寻找好的发展路子。
打造“鲁中川藏线”带来了机遇。围绕“旅游+”,庙子镇积极延伸配套产业,发展有机农业、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多种业态,成为撬动殷公井等村加快转型发展的杠杆。
“镇上沿仁河打造猕猴桃基地,我们村正好在范围内,加上地下水资源丰富,成为核心区域。”牟秀玲说,村里的年轻人渐渐愿意回来了。
“90后”李宗泽是回村发展的代表之一,他种植了50亩猕猴桃,既搞批发也搞采摘,2023年收入近30万元。同年,殷公井村的村集体收入也超过了10万元。
借势“鲁中川藏线”,发展潜力得到激活。曾经的石料场下,已有客商看好了仁河殷公井村段的地势,计划建设峡谷漂流项目。牟秀玲感慨:“终于找准了绿色发展的道路。”
借势而起的并非个别村,沿线及周边村庄均受益。
井子峪村里,新盖的水泥瓦房与古老的石头房子并存。
井子峪村是其中之一。即使在庙子内部,该村也是远在深山。这个仅有105户的小山村,前几年的村集体年收入几乎为零。如今,借势发展有机农业等,村集体年收入也达到10万元。
村内,部分新盖的水泥瓦房与古老的石头房并存,小广场上建设了公共卫生间、体育运动设施等。大山里的村落已经与现代生活接轨。
“鲁中川藏线”上的顶浪野奢营地
02
以“线”为“引”,促进产业融合,拓宽富民强村新渠道
“鲁中川藏线”沿线,山水环绕,多奇峰险秀,既是一条景观长廊,也是一条产业大道。
一场雨后,北崔崖村青山如洗,村旁的遇龙河湍湍流淌,吸引一拨又一拨游客前往。北崔崖村成立遇龙河旅游专业合作社,首期投入60万元对遇龙河及周边进行旅游开发,当年就收回了成本。
“经过专业打造,成了‘网红’景区,还带动农家乐等产业发展,仅卖土特产这一块就增收不少。”遇龙河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海营说。
据庙子镇镇长赵加林介绍,旅游业是当地的核心产业,但大部分村庄以山水游为主,过去因为缺少统一的品牌和平台,基本各自为战,趋于同质化,造成了规模小、布局散、实力弱等问题,影响了当地全域旅游发展。
游客在北崔崖村游玩。(资料图)
“鲁中川藏线”的打造,解决了这一问题。庙子镇按照“交通+全域旅游”,将公路与自然山水、乡村风情相融合,串联起北富旺村、北崔崖村、圣峪口村等沿线旅游名村和景点,形成了内联外通的旅游公路网络,构建起“一村一景,一路一特色”的“大旅游”格局,叫响“美庙之旅”文旅品牌,带动了全域农文旅、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等融合发展。
圣峪口村党支部书记郭德军介绍,因为四周有山、村旁有河,让这个村四季皆有景,景色各不同,为他们打造天赐山景区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游客十几万人次。
加快融合发展,圣峪口村在做好山水游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了集民俗休闲娱乐、农耕文化体验、亲子户外教育、有机果蔬采摘等于一体的乡村游,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功能,留下了“山水游+乡村游”融合共进的精彩一笔。
“去年村集体收入13.94万元,同比增长31%,让大家对景区发展更加充满信心。”郭德军说,村民回村开办农家乐、民宿的越来越多,景区的大量岗位也让许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以前,只要不是农忙,基本闲着没事干。现在,我在景区有工作,一个月能挣2500元,村里每年还有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圣峪口村村民唐元贤说。
今年以来,青州“鲁中川藏线”及沿线景点已吸引游客50万余人次,总收益达5000余万元。
青州“鲁中川藏线”上的民宿(资料图)
03
以“线”为“景”,创新旅游元素,构建全域旅游新载体
青山绿水是青州旅游的最美底色,“鲁中川藏线”以山水起家,却也不局限于山水。
曾有专家指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但长期以来存在的低端化、孤峰化、同质化等问题,让青州西南山区坐拥生态“宝藏”,却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优势。
“这是我们曾经的客观情况,因为业态单一,没有形成全域旅游产品体系,造成旅游资源与旅游效益不匹配。”贺静说,鉴于此,他们把“鲁中川藏线”作为一个旅游平台,积极推进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落地生根,打开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青州“鲁中川藏线”上的民宿(资料图)
新产业,主要集中在民宿、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户外体育等方面;新业态,重点围绕自驾游、乡村游、文化游、研学游、运动竞赛、写生等开展;新模式,侧重于探索资本下乡与村庄和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新主体,旨在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全域旅游开发。
“近期正是旅游黄金期,我们的客房经常爆满。特别是假期,都需要提前预订。”庙子镇“青苔小院”民宿老板张慧如说。
几年前,张慧如对庙子镇的自然风光一见倾心,决定在这里开民宿。随着“鲁中川藏线”沿路而过,促其年接待游客达2万多人次。其周边,“青苔依然”“清贤雅居”“黄花水溪”等民宿已如雨后春笋。
“杨集岸青文创谷”标识牌
青州“文脉”流长,渊源厚重,每年前来研学、写生的学生众多。庙子镇因势利导,推动一批服务师生研学和写生的民宿涌现,并以杨集社区写生基地为基础,打造了集书画产业下乡、艺术主题民宿集群于一体的“杨集岸青文创谷”。
立足于山水,又超越于山水。目前,“鲁中川藏线”已完成以黄花溪景区、泰和山景区等为中心,以“东方美谷、齐鲁画乡”为主题的东旅游线路,以“历史承载、文化传承”为主题的西旅游线路共同组成的“三极并立”全域旅游布局。
在这个布局下,当地积极引导沿线村庄立足实际,围绕“旅游+”百花齐放,形成了以孙家岭村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以横兰古村等为代表的“康养+旅游”、以长秋村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以桃行村等为代表的“露营+旅游”等各具特色的精品业态,带动建设30余个旅游景点和旅游名村、150余家特色农家乐、20余家民宿,并衍生出咖啡馆、奶茶吧等新产业,开辟了旅游发展新赛道。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