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区宋官屯村——村民变股东村民变股东 日子比蜜甜日子比蜜甜
宋官屯村回迁安置小区。记者 姜伟 摄
1月9日上午,74岁的天衢新区宋官屯街道宋官屯社区居民郝德发,正在离家一条马路之隔的董子园风景区散步。
“原来我们村就在中建华府这片,那时候住平房时喝井水,冬天用蜂窝煤取暖,自从2005年搬上楼,别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现在家家都买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回忆起宋官屯村的变化郝德发激动地说。
村民翻身做主人人均接近4亩地
据《宋官屯村志》记载,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廷在德州正卫之外,增设德州左卫,使德州卫的规模扩大了一倍。“正卫七所,计五十六屯。左卫六所,计五十五屯。”屯军约11200人,坐落德州境内约7000人。当时宋官屯为左卫左所八屯之一。因该屯首领姓
宋,官职为百户。此为宋官屯立村之始。宋官屯立村至今已617年。
解放前,宋官屯村131户人家,总人口约600人,耕种土地3000余亩,其中,贫雇农85户、353人,却只有自己的土地189亩,人均只有半亩地多一点,村民大多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解放后,宋官屯村开展了土改运动,村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耕地全部分给村民,平均每人近4亩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宋官屯村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1984年宋官屯村粮食亩产达到420多公斤,人均年收入770元,村民不再为一日三餐而忧虑,开始步入致富奔康路。
划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工商业
改革开放前,宋官屯村民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改革开放为村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方式。1983年,宋官屯村组建了建筑队;1984年,建起了面粉厂;1989年,建立了钢窗厂……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解放了村民的思想,很多村民在村办企业打工,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也为宋官屯村抓住机遇,进一步转型积累了管理经验。
1998年宋官屯村划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新发展机遇。由于该村位于开发区中心地带,绝大部分耕地被企业征用,随着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村民的利益,成为摆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面前的一道考题。
“那时候,随着耕地越来越少,村民也开始担心以后的出路问题,只要一开会,我们就研究如何打消村民没有耕地之后的种种顾虑。”时任宋官屯村党支部书记的郝德友回忆说,村里不仅要把村集体经济红红火火搞起来,还要形成良性循环。
经过反复研究讨论,随着政府征地款的到位,村两委一边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从农业向工商业的转变;一边利用开发区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住机遇,按照“征地款变成不动产,不动产变租金,租金养活老百姓”的思路,走出一条共同发展之路。如今,该村已建成十几万平方米面积的沿街商贸楼、车间、会馆等不动产,对外出租年租金收入达1000多万元,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升值,村集体及村民均从中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呈现出“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
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变股东
村里有钱了,村两委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从2000年开始,宋官屯村每年为5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补助金,此后,村民福利随着村集体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增加,2023年,5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生活补助600元,重阳节另有福利。其他村民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全体村民中秋节、春节均有福利和生活补助。
2019年,宋官屯村党支部按照市委要求,领办成立了宋官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变身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合作社每年拿出70%以上的收益为村民分红和发放福利。“合作社每个月都往卡里打钱,我和老伴每年能领2万多元,和在老村时一比,现在的日子真是比蜜还甜!”郝德发介绍。
“现在村集体收入还主要靠厂房和沿街门市租金,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我们村两委下一步要在多元化经营方面下功夫,在原有村集体资产增值保值的基础上,更好为村民谋福利,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宋官屯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振强说。(记者 张明昭 通讯员 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