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征集意见,2035年形成“一圈两带五区”
济南都市圈率先推进济淄泰一体化
黄河济南段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汗冰 摄
10月19日,济南黄河槐荫段岸边秋意盎然,千亩银杏林披上了金黄色外衣,与黄河交相辉映。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汗冰 摄
近日,《山东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从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提升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水平两方面高水平打造济南都市圈。到2035年,济南都市圈实现深度同城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35年构建形成沿黄“一圈两带五区”
《规划》范围涵盖黄河流经的菏泽、聊城、济宁、泰安、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等9个设区市,77个县(市、区)。济南作为山东省黄河流域唯一特大城市,《规划》强化济南核心带动作用,到2035年,构建形成“一圈两带五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
结合黄河沿岸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规划》将山东境内黄河干流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为河田融合生态修复段、河城一体生态景观段、河海联动生态涵养段。河城一体生态景观段涉及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5市,自平阴县东阿镇起,至博兴县乔庄镇,重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济南拥河发展、北跨发展,加强城市湿地公园、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段。
为保障黄河河道行洪能力,以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秒的洪水为目标,对高村以上游荡型河道重点河段进行综合整治,对高村以下重点河段堤河进行改造。在黄河滩区内,《规划》拟不得新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设立新的村镇,已经规划和设立的,不得扩大范围;不得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已经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影响防洪安全的,应当逐步退出;不得新开垦荒地、新建生产堤,已建生产堤影响防洪安全的应当及时拆除。
支持肥城、齐河、邹平等建成卫星县城
刚刚获国务院批复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完善济南都市圈核心功能”。在《规划》中,先后提及“济南都市圈”11次,从都市圈现状、高水平打造、要素集聚、规划目标等多层次、多角度谋划济南都市圈的发展。
在“推动沿黄空间高质量开发”章节,专门以600余字篇幅,从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提升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水平两方面,详细阐述了高水平打造济南都市圈。
发挥济南作为黄河下游地区唯一特大城市的优势,以强省会为统领,统筹推动城市功能提升、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完善综合立体高效交通网络和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形起势,引导莱芜区、钢城区和中心城区融合发展。以“泰山—黄河”为本底构筑大济南框架,协调“山泉湖河城”关系,将城市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彰显泉城魅力。
以济南1小时通勤圈为基础,加强济南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打造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率先推进济南、淄博、泰安一体化建设,构建以泰山为生态绿心、黄河为生态主轴的都市圈绿色发展内核,加快高端服务功能聚集。加强东营、德州、聊城、滨州等城市与济南协同协作,形成都市圈外围联动圈层。
根据《规划》,支持肥城、齐河、邹平等位于都市圈核心圈层的县城建成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在都市圈核心区域、主要交通走廊沿线地区统筹布局一批节点镇,培育成承担特定功能、有较强竞争力的卫星镇。
在要素资源集聚方面,发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引领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都市圈核心区域集聚,引导沿黄各市以“雁阵形”产业集群为依托,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构建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纵深推进的新旧动能转换格局。在济南都市圈内探索建立建设用地指标统筹配置机制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使用机制,新增指标重点向都市圈核心地区、重要节点地区倾斜。
促进沿黄空间精明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精明增长”正成为时下城市发展理念。《规划》提出,从加强城镇空间管控、统筹城镇功能布局、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个方面促进沿黄空间精明增长。
加强城镇空间管控方面,划定并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严格城镇开发边界外的空间准入,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在统筹城镇功能布局上,面向实际服务管理人口,优化城镇住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托育、殡葬服务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配置,构建不同尺度生活圈体系,满足高品质生活需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序推进城市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增加“口袋公园”等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短板,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
协同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与产业迭代升级,引导城市老旧楼宇与传统商圈、低效产业园区与老旧厂房“腾笼换鸟”,持续植入新业态、新动能,增加公共休憩空间和创新空间,提升经济活力。落实城市风貌管控、历史文化保护要求,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增建,延续历史文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健全“增存挂钩”“增减挂钩”机制,框定总量、用好增量、优化存量、激活流量、提高质量,推动沿黄地区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提升转变。
济南建设“黄河入城”文旅产业集聚区
山东沿黄有着璀璨的传统文化。《规划》提出,发挥齐鲁文化多元融合优势,以现代黄河干流为纽带,统筹沿黄各类文化要素,构筑“一轴两带,九大组团”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打造中华文明保护传承示范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
“一轴”,即黄河干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轴。以沿黄世界文化遗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创建等为引领,综合推进黄河干流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景观提升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将山东黄河干流沿线建设成为全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领先发展带。
“九大组团”之一,即以济南为核心建设“黄河入城”文旅产业集聚区。发挥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优势,协同黄河北展区共同推进山泉河湖城空间一体化打造,推动文旅资源跨河布局发展,建设成山泉河湖城一体化的“黄河入城”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规划》还提出建设黄河文化世界交流平台。聚焦国山、圣城、母亲河中华民族文化地标的重要标识作用,以济南、曲阜、东营等市为主,整合黄河文化研究基地、黄河文化博物馆、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空间资源,推进大河文明永久性会址建设,打造黄河文化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城市。
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整合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济南百里黄河遗产带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将济南、东营打造为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塑造黄河流域特色风貌,依托山、海、河、泉、湖、田等自然要素,融入齐鲁黄河文化多元特色,营造展现地域特征的城乡景观风貌。(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罗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