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位数高速增长!山东这驾马车为啥跑得快
一季度外贸进出口7106.5亿元,同比增长13.7%
山东外贸实现“开门稳”
4月18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今年一季度山东外贸成绩单:进出口总值达7106.5亿元,同比增长13.7%,较全国整体增速高3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5%,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实现“开门稳”。
“一季度,山东外贸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上升势头,实现良好开局。”济南海关副关长张艺兵表示,今年以来国际国内环境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外贸所处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际组织纷纷下调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叠加去年外贸基数较高等因素,今年山东保持外贸平稳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在此背景下,一季度取得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成绩更加难能可贵。
据了解,自2020年7月走出疫情影响实现由负转正至今年一季度,山东外贸月度进出口值已连续21个月保持增长。
“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张艺兵介绍,一季度,山东进口高新技术产品总值达381.8亿元,同比增长34.3%,其中,芯片行业相关的集成电路、半导体制造设备更是分别增长38.2%、201.2%,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拉动全省进口增长3.4个百分点,是一季度山东进口实现增长的主要力量。
而在此前,大宗商品一直是推动山东外贸进口增长的主要力量。以2021年为例,山东14类主要大宗商品合计进口6547.0亿元,占进口总值的55.9%,拉动进口增长15.9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与山东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速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世林认为,近年来,山东聚焦制造业主战场,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打造“十强”现代产业集群,一批专精特新的制造业企业蓬勃发展,制造业优势凸显,相应带来了相关原材料、零部件等进口需求的快速增长。
金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风力发电机主轴为主的企业,公司企业管理部部长孙伟介绍,不同于很多企业依靠低价打国际市场,金雷科技的产品价格不比国外竞争对手低,凭借精益求精的工艺和自主研发的技术,金雷科技已发展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先者,今年一季度出口形势良好,对印度、巴西等国家出口同比增长40.6%。
济南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刘赛介绍,2017年一季度山东机电产品出口946.4亿元,而今年一季度,山东机电产品出口约1760亿元,增长接近翻倍。“这表明‘山东制造’越来越受全球市场欢迎,从侧面反映出山东制造业转型的成绩。”刘赛说。
除了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速带动进口增长外,今年1月1日生效的RCEP也成为一季度山东外贸实现“开门稳”的一大动力。据济南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山东对RCEP除我国外其余14个成员国进出口257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9%,高于全省整体增速7.2个百分点,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6.2%,占比提升2.2个百分点,对全省外贸带动作用明显。
刘赛介绍,自RCEP生效以来,海关联合商务、贸促等部门为企业用好RCEP相关规则积极开展政策辅导,同时开展流程再造优化RCEP原产地签证签发流程,今年3月在全省联合启动“RCEP攻坚年活动”出台9项措施引导企业把握RCEP新机遇,“目前来看,这些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刘赛说。
山东财经大学新兴经济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白洁介绍,在RCEP框架中,通过原产地累计规则实现RCEP区域内的关税减免,是企业受惠最多的部分也是最受关注的部分,利用好此项将为山东的进出口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得益于RCEP区域内的关税减让,从新西兰进口鳕鱼加工成鱼片出口到日本的山东美佳集团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对日本享惠出口额达到2600万元,带动美佳对日本出口冷冻蔬菜和水产品分别同比增长17%和25%。
“今年一季度,我省海关和贸促会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2.4万份,数量居全国首位,出口享惠货值达73.8亿元,预计相关企业可享受RCEP其他成员国关税减让超过7000万元。”刘赛分析,从数据上看,关税减让红利有力推动了一季度山东外贸增长。以纺织品为例,一季度山东对RCEP成员国出口纺织服装、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分别增长22.3%、19.4%,高于全省同类产品出口增速10.9个、5.2个百分点。
从进口方面看,一季度,山东自RCEP成员国进口金属矿及矿砂156.3亿元,占比为14.3%;进口原油149.8亿元,增长49.4%,占全省原油进口总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2%提升至17.8%,推动了山东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
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顾春太分析,RCEP的意义不仅在于商品的关税减让,更重要的是助推打造RCEP区域内产业链,区域内的国家产业分工将会越来越明显,产业也将日益互补。他建议,山东地处东北亚合作要冲,在未来外贸发展中,既要做好传统货物贸易,更要在服务贸易领域有所建树,通过发展会议、展销等产业,将自身打造成中日韩三国间的服务贸易中心。
□ 记者 孙源泽 本报通讯员 郑保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