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率先建立乡村振兴规划师制度,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
最近,在荣成市宁津街道东墩村,山东乡道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璐正带领团队一起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村里“渔家三弄”美食街、池塘垂钓、儿童游乐区等项目,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让这个海边渔村的文旅产业运营进入良性循环。
“我们给东墩村的定位是‘渔家风情’乡村生活综合体,体现原汁原味的乡村民风和乡村生活。”李璐介绍,今年“五一”期间,团队给东墩村搞了个美食文化节活动,五天人流量达到10万人。要借着这次余热,再导入一部分业态,增加村庄“流量”。
借助保存完好的400多间海草房,东墩村党支部书记刘书联曾尝试带领大家发展特色乡村游,但一年下来,游客只有几千人。“规划师来了后,从设计到规划到运营,帮着村里完善起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板块,村民也都参与进来,增加了收入。”刘书联说。
规划师下乡,让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提升了乡村建设的水平。据了解,威海市于2019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乡村振兴规划师制度,目前已选聘7支规划师团队,实现对全市80个示范片区的专业指导,辐射全市所有涉农镇街、700个行政村。“在团队选择上,我们坚持务实好用为核心标准,‘多条腿走路’,面向市场选、依托院所选、着眼高端选、立足实践选。”威海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介绍。
聚焦优化片区景观设计,规划师团队会指导挖掘用好特色资源,指导路网、村庄等文创设计和细节提升,改善景观环境,塑造具有识别性的村庄空间,推动农村景区化、景区品质化,利用民风、民俗等资源“量体裁衣”,实现“一村一设计、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在设计谷团队的“点睛”下,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形成漫画村瓦屋庄等20个成方连片特色“文化小村”,流转废弃房屋400多栋,引入社会资本2亿多元。
为让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各片区整体规划审议时,规划师团队就会参与进来,对村庄规划建设、布局安排等提出切实可行、兼顾经济实用与美学要求的意见建议。在实践中,规划师团队秉持“修旧如旧”“变废为宝”等理念,善于运用废弃房屋旧物料、老物件和河道沙石等资源建设村内小景点、硬化道路。像在里口山近郊休闲示范片区中,规划师团队将原本准备拆掉的12间闲置乡村小学教室,改造打磨成“拾贰间美学堂”,成为近郊旅游打卡地。
有了规划师助力,两年多时间,威海乡村振兴样板片区从10个增加到80个,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303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73.8%,列全省第一位。(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