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齐鲁乡村振兴 首批绿色能源村镇开启幸福指数“加速度”
惠民县李庄镇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
编者按:首批“绿色能源示范村镇”亮相。一年多来,商河县怀仁镇、鱼台县鱼城镇、惠民县李庄镇、平原县三唐乡、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泗水县高峪镇、宁阳县伏山镇、阳信县温店镇和郓城县随官屯镇10个示范村镇勇担环保、民生双重责任,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实践,致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齐鲁乡村振兴,取得扎实成效,一组组鲜活的数据见证了示范村镇“绿色蝶变”。据最新统计,10个示范村镇先后投资49亿元,引进52个能源项目,建立9个景点园区,接待游客70多万人。其中,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67万千瓦,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节约标煤70余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上缴利税2.1亿元,带动乡村6690人就业,精准扶贫3122户6423人。如今10个绿色能源示范村镇,就像一颗颗镶嵌在齐鲁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扮靓美丽山东,开启了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加速度”。现选取首批4个示范村镇做法予以刊发,以期对全省村镇绿色用能提供借鉴。
大众日报通讯员 马向阳 张建佩
张发东 刘万秋
本报记者 张思凯
怀仁镇:
多元开发 惠民强镇
清晨时分,太阳刚刚露脸,东方一片潮红,在怀仁镇,山上一排排形似飞机螺旋桨的白色风车正缓缓转动,山下一户户院落房顶上湛蓝色的光伏板在微光中熠熠生辉,宛如一幅暖色调的美丽乡村油画。
“之前冬天烧煤取暖、夏天间歇停电,现在屋里装了热风机,房顶安了光伏太阳能,每天发电12度,开着空调也用不完!”怀仁镇杨家村村民安秀英满脸幸福地说。
近年来,怀仁镇聚焦“能源强镇、生态美镇、商贸活镇、旅游兴镇”建设目标,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探索出光伏发电、地热取暖、风电互补的“多元开发”新模式,让群众充分享受新能源发展红利,纵深推进绿色能源示范镇建设。
村村建成光伏电站。在“绿色能源示范村镇”建设过程中,“政府引导力、市场参与力、政策助推力”三力齐发,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引入、政策引领扶持,抢抓光伏补贴末班车,启动实施“村村通光伏”工程,建成4万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56个村级光伏电站、830户屋顶光伏电站,成功打造济南市首个整建制光伏小镇,走出一条“政府能支撑、企业愿投入、群众得收益、环境有改善”的新能源发展路径。
户户采用清洁取暖。按照全县无煤化冬季清洁取暖政策要求,全面开启清洁取暖模式。采用先进的“深层地热井+水源热泵系统+回灌”技术,为镇区10万多平方米建筑提供清洁供暖。在农村积极推广气代煤改造、空气源热泵取暖和节能改造项目,通过政策补贴和资金扶持,34个村有2932户采用空气源热风机取暖,4204户实施气代煤改造,729户完成外墙保温改造,实现了村镇清洁取暖“零遗漏”“全覆盖”。
全民共享绿色红利。怀仁镇中晟新能源光伏项目累计发电1.3亿千瓦时,年平均利税1000多万元;风电项目年发电量1.15亿千瓦时,年平均利税825万元,风光项目已成为该镇财政长期稳定的税源保障。村级地面光伏电站累计发电650万千瓦时,总收入640多万元,帮扶全镇52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同时,发挥地热优势,调研引进温泉民宿项目,推动地热应用从单一的供暖向二三产业发展。
鱼城镇:
“三区联动”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自获评全省首批“绿色能源示范村镇”以来,鱼城镇立足镇域资源优势,通过构建园区、景区、镇区“三区联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布局,积极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新路径,点燃了乡村振兴“新引擎”。
园区产业循环化。鱼台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坐落于鱼城镇乔庄村北,年发电2.4亿度,消耗各类秸秆杂物30余万吨,主要利用农作物秸秆、木材边角料等生物质能源进行发电,燃料燃烧后剩下的灰分作为钾肥返田,扩大农作物利用循环半径,形成“变废为宝”的良性循环。同时,高效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调研引进木业、食品、果蔬烘干等高耗热项目,建设长青生物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物质发电产业向热电联产方向纵深发展。据统计,该项目每年带动就业1000多人,促进当地增收9000余万元。
景区发展多元化。依托温泉水量大、温度高、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等天然优势,鱼城镇科学制定地热温泉利用规划,加强与知名温泉开发商运营合作,通过广泛建设温泉镇、温泉村等方式,将地热温泉资源“渗透”于工、农、文、旅等各行各业,带动农村温泉疗养、地暖供热等产业迅猛发展,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旅康养小镇。
镇区建设一体化。采取“政府+金融+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将资金、资产、资源、政策等各种要素向产业园和景区集中,加速农科综合服务区、有机瓜果种植区、高效设施农业区等板块建设。同时,依托长青电厂发电余热及地热资源,建设“越冬棚”,植入5G智慧体系,全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现代智慧农业园区和旅游景区。
李庄镇:
厚植绿色发展底蕴
增进民生福祉
近年来,李庄镇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光伏发电、清洁取暖、绿色出行为抓手,积极对接扶持政策,策划包装建设项目,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培育壮大绿色能源,厚植绿色发展底蕴,实现村民增收和绿色环保“双赢”。
光伏发电“二进二入”。依托当地良好的光伏产业环境,推动光伏发电进村入户、进园入企“二进二入”发展模式走向纵深,并取得显著成效。创新实施“百万屋顶”“村镇浴室”等示范工程,在镇政府办公楼楼顶以及大刘村、齐口村等10个村的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已累计并网70多户,45%的居民家庭配备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惠民永正4万千瓦油用牡丹光伏电站项目,以35千伏电压等级接入兵圣220千伏变电站,牡丹籽总产量1万吨,光伏电站发电总量11.7亿千瓦时,实现税收1.5亿元;同时,利用光伏扶贫政策帮扶农户335户,每年支付100.5万元,实现了光伏产业与农业种植、精准扶贫协同发展。
清洁取暖“两路并进”。建成投运25万平方米清洁能源冷暖站项目,有效解决4个小区2000余户居民清洁取暖问题。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多元改造、自主选择的原则,先后完成煤改电1591户、煤改气92户、煤改生物质4198户,推动村民取暖由传统的燃煤炉向电能、天然气、生物质等清洁取暖转变,确保每名群众过上“绿色暖冬”。
绿色出行“零碳环保”。积极倡导节能减排的绿色出行环保理念,结合群众出行需求和线路运营状况,李庄镇城乡公交线路全部采用新能源电动公交车,与传统燃油、燃气车辆相比,具有无噪声、易操作、安全快捷、乘坐舒适等诸多优点,对环境污染几乎为零,在提升城镇形象的同时,让居民真切享受到绿色公交优先发展的实惠。同时,积极对接有关部门,在李庄镇汽车站设置公共汽车充电桩及配套设施,服务新能源电动公交车的同时,同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充电服务。
三唐乡:
多能互补新模式
开启低碳新生活
初夏,正是油菜籽丰收的时节,家住三唐乡的农民老张在农忙之余又多了一个新职业——秸秆经纪人。他每天准时到50多个农户家里,收购油菜秸秆并送到生物质加工中心。据悉,像他一样的秸秆经纪人,在三唐乡就有10人。
作为平原县生物质能源应用先行先试的三唐乡,在实地考察、摸底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多能互补的发展新模式,确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秸秆收储体系+分布式生物燃料加工中心+生物质燃料+多能互补”的清洁取暖方案,引入清华大学多能互补清洁供暖技术和生物质燃料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三位一体”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在风能、太阳能上,先后引进了国瑞新能源、中节能等风电行业领军企业,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拥有协合太阳能、协衡新能源、锦诚新能源、中节能光伏、乾鑫新能源等一大批光伏发电企业。其中,乾鑫新能源太阳能发电项目总投资3亿元,年发电量30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燃煤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万吨。
在生物质能上,投资1800万元,新建3处、扩建1处标准化秸秆收储固化加工中心,引进生物质颗粒加工中心项目,建立5个收储点,发展秸秆经纪人10人,目前全乡年产生物质颗粒燃料已达到8万吨,绿色能源覆盖率高达85%以上,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1亿元。积极涉足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燃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有机肥等新产品、新领域,先后建设生物质分散取暖示范村20个、多能互补示范社区4个,供暖面积突破120万平方米,生产化肥300多吨。
大美三唐,美的不只是景色,更有清洁能源植入的一抹抹新绿。未来,三唐乡将不断壮大多能互补规模,推动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为全省能源结构转型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