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以致用,开启乡村治理新模式
威海荣成文登以信用体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以前干部干,群众看;现在人人干,抢着干。”荣成市夏庄镇甲夼马家村党支部书记马永泉说,在四年前,该村还是在市里挂了名的“问题村”,四年间发生巨变,“法宝”就是“信用+”制度。
近年来,荣成市把“信用+”深度融合在农村各项工作中,近两年农村不文明行为由10%下降到不足1%,农村志愿者服务队伍由不到5000人发展到15.7万人,荣成市“信用+”乡村治理模式于去年12月份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文登区学习荣成市经验不到两年时间,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7年以前,甲夼马家村已连续多年被荣成市委组织部列入后进班子整顿序列。2017年下半年,新任书记马永泉面临这个烂摊子也一时手足无措。那年夏天,村委院里要设置几处宣传栏,一天给50元工钱却没人来干,马永泉和村干部连搬带扛干了半个多月才完工,“我想,村干部带头干,总会有人来帮忙。事实上,村民们站一边看热闹,宁可闲着也不挣这个钱。”
2018年,荣成市各镇(街道)广泛推行“信用+”管理模式,这让马永泉感觉工作有了得力抓手。村里制定了《信用管理实施办法》《星级公示制度》,将征信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志愿服务等行为纳入重点信用加分体系。全体村民信用排名每月更新,年终考核按星数多少,将村民“志愿信用”分为三个等级。对网格管理、垃圾分类等各项工作中的志愿者典型,进行专门激励,颁发荣誉证书,颁布表彰评语,发放诚信奖金。
“起初,不在乎积分的人有的是。俺们村有201户,2018年底还有60多户无动于衷,全村信用总加分是4000多分。”马永泉说,但随着分值差距的拉开,越来越多的人坐不住了,“去年年底,全员参与了,信用总加分涨到了12000多分。”今年大年初四,甲夼马家村的河岸整治工程就开工了,志愿者全部是在外打工的村民。马永泉解释,“他们常年在外,村里活动参加的少,信用积分低。为了多挣积分,趁着春节给村里志愿服务。”近两年,甲夼马家村在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中,人工全部是村民志愿参与,累计节省用工款30余万元。
在甲夼马家村的暖心食堂里,每天会有三四名“巧厨娘”来志愿服务,她们负责16名80岁以上老人的免费午餐,以及给几名五保户送餐。“巧厨娘”马丽凤说,“就是志愿服务,‘报酬’是4小时给1个信用分。”暖心食堂所需蔬菜来自村里设的爱心菜园,菜园同样由志愿者们管理;肉蛋米面油等食材要么是村民们捐献的,要么是用村民的捐款购买的。
“信用+”不仅为暖心食堂“起灶生火”,还融入到了护林防火、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中。去年8月份,荣成市大疃镇西徐家村清理村级债务,不到一个月就收回了21万余元的全部欠款。“我们采用‘信用+欠款清理’模式,按期来还款的,给信用加分,”村党支部书记徐大龙说,“有人已经欠账40多年了,也主动还回来了。”
信用分看不见摸不着,但带来的都是实在事儿。对于信用情况好的村民,可享受免费游景区、免费乘公交等180多项“礼遇”。去年4月份,荣成市王连街道成立了全国首家“信用惠民工商服务联盟”,91家商户自愿参与、自愿让利,涉及商超、农资、理发洗浴、车辆维修等10多个类别。街道对500名信用较好的居民发放诚信惠民证,居民持证到定点单位消费可优惠5%-10%,部分商品可优惠50%。
农村人口老龄化,大量土地撂荒,村集体经济薄弱,“信用+”有力破解这一难题。2020年,西徐家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流转了1000亩土地,村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选诚信户耕种,由于采取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极大降低了成本,既增加了集体收入,也带动村民增收。在农忙时节,其他村民也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劳动,挣取信用分。
文登区张家产镇山阴沟村,同样以“党支部+诚信+合作社”的模式,流转300余亩土地,成立神草农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同时由诚信户认领承包种植。这与西徐家村的做法如出一辙。
2019年起,文登区在借鉴荣成市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符合当地农村风貌的信用“进农村”路径。文登区聚焦农村生产生活中的治理盲区、陈规陋习,把信用评价结果与评先选优、福利待遇、信用基金发放等挂钩,以信用应用促人心聚合,打造了支部领着干、党员抢着干、群众争着干的良好局面,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大大激活了乡村治理效能。(大众日报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刘兆阳 王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