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种出”绿色农业产业带,牵线搭桥引来新项目 企业高管返乡当“园主”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出不去,我就和村里的一个姐妹一起在百蔬园管理5个西红柿大棚,一年收入两万五千多元,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不耽误家里的事。”4月28日,郓城县张营街道百蔬园里,正在为西红柿疏叶的仲楼村妇女李爱霞难掩喜悦之情。
百蔬园的“园主”是刘强。几年前,他从北京回到了家乡,成立了郓城县百蔬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他的“蔬菜梦想”。
之前,刘强在北京一家高新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做高管,从事服务国内大型蔬菜种植基地、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有着非常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
在北京有那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要回来?
“我掌握了一些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又有多年的管理经验,老家郓城是农业大县,为啥不能为家乡做点事情呢?我脑子里一直有这种想法。”刘强说,“2015年,郓城县出台了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我就借此机会,回来创办了这个百蔬园。”
当时,刘强要一次性大规模流转1200亩土地,需要协调仲楼、魏垓、殷垓等几个村的土地,有很大困难。县和街道的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出面逐村协调做工作,解决了项目用地难题。农业项目没抵押物,县里还提供了创业基金,帮助协调贷款,解决了资金周转的困难。县里在子女入学、购房等方面还为我们提供优惠政策。
刘强介绍,自2015年12月成立郓城县百蔬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来,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他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建起了6栋连体式拱棚,90栋冬暖式大棚,一座2000吨保鲜库,一条有机肥生产线及附属设施。目前,合作社面积达到1800亩。
合作社注册了“红国番”“水浒庄园”商标,西红柿、香瓜、黄瓜、白菜、马铃薯等品种已通过绿色蔬菜认证,初步形成品牌优势,每年可向市场供应绿色蔬菜1.5万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还带动周边村镇发展设施农业3000多亩,初步形成了一个绿色农业产业带。
几年来,合作社还设立多个爱心岗位,安排多名残疾人和家庭困难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解决家庭实际困难。
潘庄村70岁的村民潘跃章,因儿子离婚,撇下两个孙子,家庭负担比较重。刘强听说后,安排他到合作社做饭,让他老伴儿来合作社打工,老两口每月收入四千多元。家庭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近年来,郓城县百蔬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周边10多个村500多人就业,让126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最高的达到3万多元。
兼任郓城县(北京)返乡创业服务站副站长的刘强,还把引进农业人才,提升郓城蔬菜种植水平当作己任,牵线搭桥。2020年9月,他推荐引进恒天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落户郓城曹庄,承包400亩土地,成立了郓城龙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建设了37个冬暖式大棚,每个大棚的长度达到150米—200米,占地面积达到七八亩,种植釜山88优质圣女果。
郓城龙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将37个大棚承包给18户人家,承包一个大棚,每月管理费1950元,加上提成等奖励,一个大棚年收入不少于5万元。现在每天有200多位当地的村民为合作社拔草、采摘圣女果等,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郓城龙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徐龙兴说:“我们一步到位,采用寿光最先进的建棚模式和种植技术,大棚内配备了现代化自动控温设备,即使在冬天最冷时棚内温度仍能达到15度,保证了圣女果的品质和产量。安装了轨道运输设备,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量,提高了效率。采用熊蜂授粉、丽蚜小蜂吃白粉虱卵等病虫害天敌防治技术,生产的产品达到绿色蔬菜标准,畅销杭州、深圳等地。”
为吸引游子返乡创业,郓城县在北上广深等地设立返乡创业服务站27处,构建返乡创业绿色通道。同时,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资金专项扶持,连续实施两轮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6个方面的配套文件,28个部门同向同力,县乡村三级同频共振,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县财政还专门拿出585万元连续4年重奖创业示范基地和“县长创业奖”“归雁之星”“大学生创业之星”获得者,进一步激发在外游子的返乡创业热情。优秀人才引得回,还要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郓城县在全省率先设立县级返乡创业服务中心、23个镇级返乡创业服务站和690个村级服务点,精心定制服务、用地、融资、培训等政策大礼包,打通返乡创业“最后一公里”。(大众日报记者 王兆锋 通讯员 赵考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