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山东莒南县相沟镇,党委书记徐伟见证了镇里几个村庄的转变:“山东海事‘第一书记’来村里后,村民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村容村貌和过去也不是一个模样了!”
5年前,山东海事局积极响应山东省委号召,先后派出韩培亮、梁喜运、李晟军、郭德元、刘加海、王福奎、刘洪防、王宏、荆培峰9名干部,分别到莒南县相沟镇的西黄埝村、上涧村、二涧村和甄家沟村等担任驻村“第一书记”。5年来,9位任职干部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群众身边,真蹲实驻,全力履职尽责,扎扎实实地扑下身子做好农村工作,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修通“堵心路”解决村里老问题
走进相沟镇,上涧村的水泥村路通村达户,路旁的绿化景观让村里四季宜人,二涧村的街道干净整洁,甄家沟村家家水电设施一应俱全。谁能想到,梁喜运、郭德元和荆培峰这三位海事“第一书记”刚上任的时候,他们面前的是怎样一番景象:上涧村因为路不好,种点粮食也运不出去;二涧村草堆粪堆乱放,污水粪水乱淌;而甄家沟村村民吃水用电都成问题……从机关办公室到农村地头,从适应环境到做出成绩,难度可想而知。出力气不难,难的是凝人心,捋顺百姓的心气儿,营造村与村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
二涧村和上涧村是两座相邻的村子,过去几十年,两村之间一直有条一里长的“堵心路”,这条路迟迟没有修通,两村村民往来交通很不方便。海事“第一书记”梁喜运和李晟军来到这两个村子后,走访摸清了路一直“不通”的症结,原来修路牵扯占用耕地,而两村对土地利益各不相让。
两位原本就是同事的海事“第一书记”,把疏通两村村际关系作为自己履职的一份责任,分别跟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做起了工作。他们协助村两委多次商议,说服两村各让一步,先将路修通,然后再由上涧村村委对因修路占用二涧村的部分耕地进行补偿。
“这样既保证了我们两村村民出行方便,又做到了公平公正。海事‘第一书记’帮着我们协调解决了几十年的老问题!” 两个村子不仅路通了,人心也紧紧连在了一起,多少年来的老麻烦、老问题渐渐解决了,二涧村村支书杨现照看在眼里,乐在心上。
甄家沟村“老弱病残”现象比较突出,“第一书记”荆培峰逢年过节就会去看望老党员及困难群众。他还协调成立孝老爱亲基金,70岁以上老人的子女每月拿出一定的赡养资金,村里对每位70岁以上老人每月进行奖补,推行孝老爱亲赡养扶贫工作,形成子女孝敬老人、老人更加关爱子女的家庭和睦好风尚。
因患病自年轻就行动不便的杨京会老人,只能用手搬动小板凳来挪移身体。即便如此,听说村里的“第一书记”要离开时,老人却一定坚持要送行。他说:“感谢‘第一书记’来到村里,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好事。”
贫困户有了致富新技能
帮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历任海事“第一书记”都着重摸清村情民意,按照“先补血再造血”的扶贫方针,有针对性制定系统帮扶计划,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抓党建促脱贫,增强其自身发展机能。前后几拨海事“第一书记”都帮助贫困户升级了“造血”功能,找到致富的路子。
曾在西黄埝村连续履职两任的海事“第一书记”王福奎领着村民和技术能手外出学习,发现了发展中药材种植等特色农业更适合村民增收的发展思路。现在种植杭白菊、丹参等药材和葡萄等经济作物,比原本的花生、小麦、玉米等,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据悉,杭白菊亩产可达900公斤,每亩直接经济效益近2000元。
在甄家沟村,为确定符合实际的致富项目,荆培峰多次邀请专家到村实地查看、了解情况,为脱贫致富共同把脉。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论证,最终确定将肉牛养殖作为2015年度扶贫开发项目。2016年8月,第一批牛犊顺利进场养殖。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还注册成立了程锦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下一步的规模养殖创造了条件。荆培峰还对2016年度扶贫开发项目进行调整,确定为红薯储存窖建设项目。针对村内有农户从事柳编加工的有利条件,荆培峰积极引导部分柳编加工户注册成立了柳编加工专业合作社,并牵头同一柳编加工厂达成合作协议,积极培育村内柳编加工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有‘第一书记’帮扶的村子明显看得到变化,从普通村甚至后进村,变成现在外村人人都羡慕的相对富裕村。”徐伟说,镇上的人无不对山东海事局选派的“第一书记”的工作竖大拇指。(记者 陈洋 通讯员 马桂山)
欢迎广大网民为中国网山东提供新闻线索,积极投稿。中国网山东热线电话:【0531-88556593】 投稿邮箱:zgwsdchina@126.com 中国网山东微博: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众号 :sdpd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