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营石化激发新动能 三驾马车拉开发展新局面
作为一座缘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石化产业是东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营已经成为全国石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目前,全市石化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28户,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利税294.4亿元、利润182.2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的35.1%、26.8%和22.1%。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15家。石油化工产业拉动了城市建设、仓储物流、金融及其他服务业态的发展,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是,石化产业产能过剩、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结构档次低、企业作为一座缘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石化产业是东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营已经成为全国石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管理水平总体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新动能既来自于新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老树发新芽”,是新旧动能转换题中应有之义。如何让石化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东营在不断探索———
科技创新——动能转换强力引擎
“靠规模提效益、靠低价产品占领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靠硬件设施打天下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转型升级必将是石化行业未来的发展主线。对于我们企业来讲,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海科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晓宏告诉记者。
无疑,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海科集团深知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致力于构筑“开放创新研发体系”。作为一个传统的石化企业,海科围绕着国家产业升级方向开展技术创新,投入的创新项目无一不是国家“十三五”鼓励发展的行业,并且部分项目拥有核心高端技术。海科欧铂公司,以石墨烯研发生产为起点,不断开拓石墨烯下游应用;天东制药从原料药开始,逐渐发展制剂,进入制剂领域,助力我国医药业发展。海科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人才的体系,过去两年时间,集团先后引进行业领军人才10人,高端创新型人才20余人。人才结构方面,现有博士16人,硕士127人,高端人才比例不断攀升,为集团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海科集团是石化产业的领头羊,其他企业也不甘其后。如今,东营石化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企业新建生产装置均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技术,对原有装置进行了改造升级,全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在国内领先。目前,全市重点炼化企业能够生产国V汽油和国V柴油的企业已分别有18家和16家。中高端石化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石化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航空汽油、高吸水性树脂、异戊橡胶等高端产品达30多个,产业链条不断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方向延伸。
两化融合——为企业腾飞助力
“传统石化行业完全可以通过与先进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的转变,摆脱经济新常态下市场需求增速下降、行业产能过剩的困境。特别是东营石化企业大都规模较小,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生产运营管控水平,完全有能力与大型石化企业进行市场竞争。”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垦利石化集团在信息化及智能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公司投资近亿元建设数字化工厂:以160万吨/年馏分油加氢项目数字化建设作为试点,已完成重油加氢3D数字化模型及DCS数据接入;生产调度PIMS生产管理系统,让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查看、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等全厂生产过程一览无余;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管理平台、销售一卡通和手机APP,让交易更便捷。”垦利石化集团总经理王化秋这样告诉记者。
谈起今后的公司发展,王化秋表示,公司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智能工厂的政策,按照向“一体化、智能化、清洁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急用先上”的建设原则,坚持自主开发,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的管理软件,以统一规划为指导、以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安全体系建立为手段,规范集团公司整体信息化建设,实现集团信息化建设、管理与维护的整体、协调与一体化运作,提升垦利石化两化融合水平。
如今,东营石化产业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加深,部分骨干企业实施了危化品物流系统集成应用等一批两化融合项目,海科化工入选了国家两化深度融合试点;建成了黄河三角洲石油化工交易中心、华东石油交易中心等新业态商务平台。
炼化一体——企业发展必由之路
石化产业是利华益集团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该集团炼油、化工两大板块走出特色发展之路,通过持续快速推进转型升级,实现了向高端尖端的升级、向高附加值的升级、向环境友好低能耗的升级,推动企业跨入了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据介绍,在石化产业发展上,利华益集团制定了“油头化身高化尾”的发展路径和“炼化精细新材料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对炼油、化工两大板块进行了独立法人实体分设,为石化主导产业发展装上了“双引擎”。其中:在炼油板块上,获得了进口原油使用资质、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及350万吨/年配额、加工贸易成品油出口资质及配额、燃料油自主进口资质和成品油批发经营资质,并于2015年实施了炼油装置技术优化升级和油品质量升级项目,率先采用环保型全加氢加工流程,实现了全国领先的单套装置与全流程自动联锁安全保护控制,完成了炼油装置的持续优化匹配和加工流程的重大技术升级,汽油、柴油提前达到国Ⅴ标准,炼油板块走出了一条“去重质化、短流程、高轻收、高烯烃、高芳烃、高效益”的发展之路。在化工板块上,引进美国GE公司、英国戴维公司和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国际领先工艺技术,建设了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25万吨/年丁辛醇装置、35万吨/年苯酚丙酮装置,以及12万吨/年双酚A、20万吨/年丁烯异构化、20万吨/年异丁烷脱氢等装置,打造了“炼油—丙烯—丁辛醇—多元醇系列”、“炼油—丙烯—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炼油—碳四—MTBE—异丁烯衍生物”等产业链条,多个项目获“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等中央及省重点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扶持,化工板块走出了一条“长链条、短流程、高端化、高附加值、顶端整合”的发展之路。
新旧动能转换,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5月21日至24日,东营新旧动能转换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考察团,赴广东惠州、江西九江、上海化学工业区,就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工厂智能化改造、化工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进行了考察学习,为东营石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大家一致认为,必须树立全市石化企业“一盘棋”的思想,对重点石化企业、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全市石化产业进行高标准规划,走出一条“个体差异化、全市一体化”的石化发展之路。推动重点石化企业走炼化一体化、智能化、化工化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各石化企业之间相互错位、互为补充,石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日益丰富;临港石化基地规划布局以大型石化项目为引领,上下游石化项目为补充的完整产业链条,积极引导重点石化企业到园区合作发展。通过以上措施,使园区内外企业之间相互依存、高度关联,全市石化产业散而不乱、高度协同,显著提升区域竞争力。
初审编辑 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