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非遗微雕艺术传承人王天明:头发丝上刻字

2016-10-06 15:13:40 来源:大众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高静 字号:T|T
摘要】《核舟记》课文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里面描述了一件精巧的用核桃雕刻的小舟,使用的就是微雕艺术。在不同的材料上,微雕使用的刀具也不一样,在头发上刻字是王天明的独门绝技,其中的技法也是他历经千百遍的失败,数十年苦心钻研出来的。

  王天明在玉石上进行雕刻。齐鲁晚报记者于悦摄

  《核舟记》课文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里面描述了一件精巧的用核桃雕刻的小舟,使用的就是微雕艺术。济南的非遗艺术中也有这一门类,王天明是它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不仅能在玉石、壶、米粒等材料上雕刻上百个汉字,还能在一根头发丝上雕刻。

  齐鲁晚报记者于悦

  拜一字之师 苦练微雕

  跟许多人一样,王天明也是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参加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先是“上山下乡”到青岛一个养马场,白天劳动,晚上点一盏油灯练字。两年后到沂蒙山一个军工厂干了四年钳工,还参与了工厂的文艺宣传队。1975年王天明被调到济南的教学仪器厂,一直没有离开“笔杆子”岗位。

  看到王天明热爱文艺,身边的朋友推荐他尝试做一种叫微雕的艺术,王天明这一接触便一发不可收。他先是练习刻蝇头小楷,后来又发展到芝麻粒大小的字,自己练了三四年时间后,王天明想学些更深层的技法,就慕名找到了山东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高级画师杨瑞生。

  “那时杨老师已快80岁了,他自己因为青光眼已经不刻微雕了,也不愿收学生。见我态度十分诚恳,他说就是一个字‘练’。”王天明说,虽然杨老师只教给了一个字,在心里他也认他为一字之师,“让我练就说明我的功夫还不到家,实践出真知,到后来我发现除了手法上要练,还需要内心的修炼,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如今王天明也有了两个学生,李卫和张军,两人都在微雕领域有了自己的建树,张军已成为微雕市级非遗传承人,擅长字画微雕。李卫擅长立体微雕。

  一根头发丝上刻“天下为公”

  济南微雕形式有三绝:微书、微画、微型工艺。内容上则以儒释道、唐诗宋词、汉赋等传统文化为主。王天明家中陈列着不少在玉石、玻璃、壶上雕刻的作品,其中要属孔子的形象和语录最多。

  在不同的材料上,微雕使用的刀具也不一样,在头发上刻字是王天明的独门绝技,其中的技法也是他历经千百遍的失败,数十年苦心钻研出来的。2005年,王天明完成了他的第一件发雕作品,在一根极细的白发上刻下“和平统一,天下为公”八个字,甚至还有落款和印章,用10倍的放大镜根本看不见,得用100倍的。

  王天明说,这种发雕需先把弧形的头发处理成平面,而且要选用青壮年的白发,至于怎么固定、磨刀、雕刻都是一套特殊的微雕技法。“实际上刻字的时间不到半分钟,但成功率很低,100多根头发中也就两三根能刻成。”在全国会发雕技术的也就两三个人。

  一般而言12根头发并列才有1毫米粗,一根头发也就七八微米那么细,有的人以为做微雕时需使用放大工具,但其实微雕师是完全凭肉眼和感觉进行的,“刀子一刻上去就会起一片粉末,根本看不到,其实相当于闭着眼睛刻字。”

  为母亲量身打造邮票式微雕

  很多人并不知道,微雕大师王天明的母亲就是梅兰芳弟子、著名京剧大师张春秋,她曾因在现代戏《红云岗》中成功塑造了“红嫂”这一经典艺术形象而蜚声海内,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

  王天明说,母亲出身穷苦,6岁就被卖给了戏班子唱戏,连姓都随了戏班老板。当年,王天明被下放到青岛养马场就是和母亲张春秋一起的,后来张春秋也来到了济南的山东省京剧院,一直到去年89岁时去世。

  2014年,在纪念母亲从事舞台艺术80周年的活动上,王天明做了一副微雕作品送给了她,在五块邮票样式的玉石上雕画了张春秋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并刻上了她的京剧唱词。

  “母亲只知道我做着自己热爱的微雕,但也不是特别懂,看到我专门为她制作的微雕后感动得不得了。”虽然母子俩从事着不同的非遗艺术种类,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传承。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