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下发通知,要求2016年12月31日前电话用户实名率达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实现实名登记,“不实名就停机”。这被外界称为“史上最严电话实名制”。实名制的改革由来已久,应如何看待这一“最后通牒”?实名制的治理还存在哪些难点?
新入网用户把控虽严,但仍难做到100%
根据工信部的部署,7月11日,山东省通信管理局和山东省公安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的通告》。通告规定,对于未经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的老用户,电信业务经营者在为其办理新业务、更换电话号卡时,应当为用户办理补登记。经催告仍不实名登记的,自2016年10月1日起,电信业务经营者将陆续暂停为其提供通信服务;2017年6月30日前,电信业务经营者将陆续终止为前述用户提供通信服务。
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副巡视员隋静在之前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介绍,目前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对新增用户均已严格实施实名登记。实名登记的难点在于老用户的实名补登记,近三年时间,电信运营商完成3亿用户的补登记,但现在还有1亿用户未实名登记。
“对于新入网用户,现在三家运营商的管控很严格。”知名通信专家项立刚介绍,“但是实名制仍然做不到100%。因为运营商分为省、市、县等多级公司,都担负着放号数量的任务压力,不排除一些市、县级公司把号码发给了合作的销售网点。这些销售网点因为销量的驱动,很可能会用虚假身份大批量开卡,但是运营商要进行核查、检验则要付出大量的成本。”
实名制实施前的,老用户是难点
此外,老用户补登记也一直是实名制的治理难点。项立刚分析,在我国实行实名制之前,购买手机卡是不需要任何认证的,这种情况存在了六七年的时间,也就造成了有大量的非实名制老用户的存量,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2013年《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工作方案》正式出台后,电话实名制才开始全面普及实施。
业内人士介绍,运营商进行实名制治理和监管时,也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和精力,因此一开始态度并不积极。直到近两三年,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越发严格,运营商才开始大力的推进。
记者从运营商处了解到,在接到省通信管理局的通知后,运营商通过公告、短信、微信、语音外呼等方式,催告未实名的用户进行补登记,该项工作正在平稳进行中。
“现在工作的难点是,部分老用户对实名制登记管理工作仍不清楚,没有主动核查自己电话用户的登记信息,尚未充分认识到使用非实名登记电话卡的危害,嫌麻烦,不愿去做补登记。在此,我们也呼吁非实名用户自觉前来办理。”山东联通方面表示。
虚拟运营商是,非实名制重灾区
但是,目前实名制落实不到位问题最严重的仍然是国内的虚拟运营商们。11日,记者探访了省城几家手机卡代办点,发现仍有170号段的电话卡出售,且并不需要进行身份证信息的实名登记。
“虚拟运营商管理措施不完善,销售渠道较多,实名制监管起来有一定难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虚拟运营商为了追求用户数量,对分销渠道的实名登记把关并不严格。”据相关报道,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底,工信部已组织电信企业对14万余个涉及通信信息诈骗等犯罪的电话号码进行了快速关停,其中虚拟运营商号码60202个,所关停涉及虚拟运营商的号码分布于远特通信、分享通信、迪信通等20余家。
为落实实名制,虚拟运营商要投入大量成本,例如配备一部身份证识别的机器至少要花费1000元以上,每次认证用户身份还需要缴纳费用,每个用户差不多1块钱。有了这些考虑,虚拟运营商在推行非实名制时出现问题也不难理解。“对运营商来说,推行实名制不仅成本高,也不利于快速发展用户。”通信世界网总编刘启诚如是说。
“拿到试点牌照的虚拟运营商没有一个盈利的。现如今,三大运营商在各地的市场都实行精耕细作,让虚拟运营商没有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再加上实名制治理的考验,让虚拟运营商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项立刚说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