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峪村位于沂蒙山腹地临沂市费县马庄镇,村民朴实善良,思想保守,对待老人的“后事”格外重视,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极为严重,有村民用“面子比命都重要”来形容逝者家属的心理。一场丧事需要4天时间,花费3万余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群众普遍反映负担较重,却无力改变这个现状。
山东省委宣传部第一书记工作组到村后,走访入户了解群众生活,顶住压力,主动出击,推动殡葬改革,葬礼时间减为2天,费用降至约3000元,降幅近90%,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一年以来,核桃峪村共有17位老人去世,全部按照新标准办理丧事,累计节约群众支出超过40万元。山东省委宣传部驻核桃峪村第一书记金栋表示,殡葬改革属于“硬骨头”工作,虽然难度大,但只要把握好农村工作规律,摸准摸透群众心理,分步实施,逐个破解,一样可以实现预期目标。
第一步,走访聊天,听取群众心声。 入户走访过程中,刻意切入移风易俗话题,听取群众真实想法。群众普遍认为丧葬旧俗既浪费钱财,又劳心伤神,因村里无人推动移风易俗,导致现状一直没有改变。群众的心声坚定了工作组开展移风易俗的决心,也帮助我们找到了改革的突破点。
第二步,重点突破,做好村干部工作。 充分与村支部书记沟通,耐心解释国家政策,仔细分析改革益处,反复探讨改革方案,直到村支部书记同意;召开班子会议,由村支部书记下发移风易俗通知,要求班子成员积极配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顺利推进。
第三步,定期开会,调动党员积极性。 月度党员例会上,着重强调党员责任意识和为民服务能力;适时切入移风易俗话题,鼓励党员发表意见,大家的全力支持缓解了村干部的压力,也帮助村干部树立了信心。找准时机,召开移风易俗专题会议,邀请村民代表参加并提议,再据此调整方案。
第四步,找准“关键人”,打好改革攻坚战。 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村里的“纸客”(丧事的主管),因为改革涉及这个群体的利益。一方面,丧主会在事后带上礼物去答谢“纸客”,另一方面,丧事所需的肉、菜、吹鼓手等等均由“纸客”指定,部分人从中抽取提成。个别“纸客”起初极不配合,在多次上门做工作和周围舆论压力下,最终同意改革。
第五步,积极宣传,做好舆论铺垫。 一是要求党员给周围邻居做好解释工作;二是发放明白纸入户;三是在村内公示栏张贴移风易俗简化标准和政策解读;四是村内主要路口悬挂移风易俗宣传横幅。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让村民了解移风易俗政策、标准。一时间,移风易俗成了村里的热点话题,并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第六步,结合实际,制定简化标准。 结合当地风俗民情和群众心理接受程度,工作组制定出具体的标准。一是成立治丧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二是红白理事会具体落实新标准;三是取消吹鼓手改为播放哀乐;四是取消宴席改为大盆菜;五是取消纸牛纸马等迷信物品;六是烟酒从简;七是仅限子女穿孝服,其他亲友服装从便;八是取消磕头行大礼改为鞠躬致敬;九是取消木棺改用骨灰盒,指定地点埋葬;十是取消“五七”,四天丧改为两日丧。
第七步,保障落实,减负效果明显。 为确保新标准葬礼顺利执行,工作组协调部分经费购置了15套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便携式音箱等器具设备,丧主家全部免费使用;邀请乡镇分管领导、管区书记到家吊唁,给予家属心理安抚。据统计,仅取消吹鼓手、流动宴席、纸牛纸马、木棺等环节,即可节省近2万元。
第八步,完善制度,确保长期管用。 对于不按新标准执行的家庭,村委出台制约规定;一是治丧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成员不允许帮忙,由丧主家自行办理丧事;二是村干部、村党员不允许参与,并将实际情况纳入年底考核;三是在入党、评优时,家庭成员取消资格
2015年11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理念 新发展”栏目以《一个村里的俩书记》(时长5分17秒)为题,报道了核桃峪村殡葬改革及精准扶贫工作,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