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口腔溃疡”不当病,4种症状快看医生

2016-04-28 10:37:02 来源:环球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高静 字号:T|T
摘要】连续熬夜没休息好,或者遇到着急的事,很多人嘴里会长出针眼甚至黄豆大小的溃疡。

  满嘴溃疡,喝凉水都疼;严重上火,根本张不开嘴……连续熬夜没休息好,或者遇到着急的事,很多人嘴里会长出针眼甚至黄豆大小的溃疡。稍一碰就疼,有的说话都不利索。

  面对口腔溃疡这个难缠的“小病”,有的人煎熬几天也就过去了。但也有人拖着不治总不好,还越来越严重。专家指出,这可能是口腔癌的前兆!

  反复口腔溃疡究竟预示了什么病?如何处理这个小麻烦?《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为你解答。

  受访专家:

  武汉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 冯爱平

  口腔溃疡和感冒一样难缠

  口腔溃疡(俗称“口疮”)是口腔内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学名称为“口腔黏膜溃疡”,它像伤风感冒一样多见。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过溃疡的经历。

  在人群中,其发病率为20%,以复发性口腔溃疡最多见。中青年人最容易中招,且男女比例约为2:3。

  从西医角度看,口腔溃疡就是口腔黏膜“破了个洞”。这个洞可深可浅,小如麦粒,大如黄豆,或圆或扁,形态各异。

  中医对口腔溃疡也早有记载,认为它与心、肝、胆、脾、胃、肺、肾等都有关系,常发于上述脏腑功能发生紊乱时。

  因此,口腔溃疡可以是一种病名,更是一种症状。许多口腔黏膜病都会出现溃疡,如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结核、口腔鳞癌、口腔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多形红斑、白塞病、克隆氏病等。有时,它也是全身疾病的一种反映,如患糖尿病、胃病、血液病、结核病等。

  临床上说到的口腔溃疡,多是指复发性口腔溃疡,有人给它总结了四大特点,即“红、黄、凹、痛”:溃疡周围会红肿,溃疡表面是黄色,中间凹陷,通常较痛。它往往会反复发作,有时一次能长出十几个,火烧火燎的疼,但它有自限性,到一定时候会“不治而愈”。

  那些疼痛不明显、边缘不清晰,而且老不愈合的口腔溃疡,要引起警惕,有可能是恶性的。这在老年人中较多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衰弱,免疫容易失衡,因此发生恶性疾病的几率更高。

  这些坏习惯加重溃疡

  有些生活起居中的“坏习惯”,对口腔黏膜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不妨对照自查,纠正以下坏习惯,才能躲开口腔溃疡的困扰。

  1晚上加班挑灯夜战

  过度劳累、熬夜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常见诱因。不少年轻人将自己的睡眠时间“贡献”给了工作、网络游戏等。以至于人体在口腔溃疡面前“缴械投降”。

  2餐桌上无辣不欢

  都说“病从口入”,口腔溃疡也不例外,在饮食的五味中,“辣”是最上火的。典型的食物包括麻辣烫、红油火锅等。

  所以,少吃胡椒、生蒜、大葱等辛辣燥热的食物,牛羊肉、带鱼等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以及荔枝、菠萝、橘子、桂圆等“热性”水果,甚至包括辣椒、醋、姜、葱、八角、咖喱等刺激性调味料。

  3烟不离手、酒不离口

  如果口腔内不小心被咬破,而此时你仍吸烟不止,就很容易长口腔溃疡。因为烟碱中含有的多种有害物质会附着在破损的口腔黏膜处,干扰、破坏黏膜的自我修复,引起溃疡。

  再继续吸烟,产生的各种有害刺激更会加重病情。而酒属于辛热性质,也会“雪上加霜”。

  4被焦虑左右情绪

  早晨起床时或工作间歇中,只要感到心情不好,都可以做几次深呼吸,吐故纳新有助于缓解紧张心情。

  上班后先认真想一下今天应该做的事,拉个清单,每做完一件事,就打一个勾或者圈掉,做到心里有数,将心态慢慢调整至工作状态。

  5忽视口腔“外伤”

  口腔黏膜还容易受到牙齿、牙套等“外力”的伤害,破溃后出现溃疡,所以,有些人的牙齿像“断壁残垣”,反复摩擦黏膜,还有的人假牙装得不合适,或假牙用了10年都不换,反复摩擦口腔黏膜,都可能会造成褥疮性溃疡。

  另外,还需要纠正咬唇、咬颊、咬舌等不良习惯。

  6刷牙草草了事

  很多人因为疼痛不敢刷牙,这样是不对的。起溃疡期间仍要保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可用加盐凉白开水,也可用药物漱口液,减少口腔细菌,防止因食物残渣而加重继发感染。

  另外,买牙膏尽量挑没有十二烷基硫酸钠成分的,而牙刷最好选软毛的。

  你是不是口腔溃疡高危者

  有的人虽然偶尔长一两个口腔溃疡,但最多一星期就能愈合。可这5类人不但经常受口腔溃疡困扰,而且往往伴有其他身体不适。不妨对照一下,你是不是口腔溃疡的高危者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可要加倍保护自己了。

  1胃肠不好的人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便秘等胃肠道疾病患者,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率会明显增高。

  这是因为,人体全身黏膜结构是相似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主要病损在消化道黏膜,同时,他们的口腔黏膜也较为“脆弱”。

  胃肠道疾病患者易发口腔溃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它影响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同样的道理,不爱吃蔬菜水果的偏食者也易得口腔溃疡。

  2月经前的女性

  有些女性月经前经常长口腔溃疡,怀孕后就消失了,而在分娩后孩子快一岁时,溃疡又开始出现。

  月经期出现口腔溃疡,主要是由于女性体内黄体酮水平增高而雌激素(孕酮等)的水平降低所致。

  女性体内的性激素对口腔黏膜具有保护作用,怀孕时性激素水平会升高,口腔溃疡就很少发作或不发作。分娩后,性激素水平逐渐恢复到孕前,保护作用减弱。

  3营养缺乏或贫血的人

  包括缺乏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等,可能会降低免疫功能,从而增加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

  4免疫功能紊乱患者

  任何会引起免疫功能紊乱的因素,都可能诱发口腔溃疡。

  5糖尿病、血液病、结核病等慢性病患者

  由于黏膜的营养供应不良,也容易出现口腔溃疡。

  属于上述5种情况的患者,如果病情较严重,须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才能减少或避免发生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会不会癌变

  在极少数情况下,口腔溃疡可能是恶性疾病的“信号”。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癌变的报道。但是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该警惕:

  1.之前没有出现过口腔溃疡而突然发生,并且久久不能愈合,时间超过两个月;

  2.溃疡面积逐渐超过黄豆大小,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隆起呈凹凸不平状,溃疡底部不平,呈颗粒状,摸起来感觉有些硬;

  3.疼痛不明显;

  4.伴随出现颌面部肿大、淋巴结粘连;

  5.用药效果不明显。

  此外,有些老人的牙齿像“断壁残垣”,或假牙装得不合适,反复摩擦口腔黏膜,会造成褥疮性溃疡。这些溃疡恶变几率较高,一旦发现,要尽快就诊。

  这4种症状,快看医生

  需要注意的是,口腔溃疡不仅是一种病名,更是一种症状。

  许多口腔黏膜病都会出现溃疡,除了最常见的复发性口腔溃疡,还有口腔结核、口腔鳞癌、口腔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多形红斑、白塞病、克隆氏病等。

  值得提醒的是,口腔溃疡虽然是常见病,但因为有恶变的可能,因此鉴别其良、恶性,是人人关心的问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通过识别下列特点,有助于进行简单的判断:

  首先是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良性口腔溃疡一般1~2周内即可愈合。如果历时较长,超过两个月仍没有痊愈,或发作频繁,一个月超过两次,都需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其次是形态和数量

  形态较规则,圆、椭圆或呈线条形,边缘整齐、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凹陷的基底部较平滑,摸上去柔软,且疼痛明显,多是良性的。

  而恶性的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隆起呈凹凸不平状,溃疡底部不平,呈颗粒状,摸起来感觉有些硬,不同于其他部位,而且溃疡不疼或不太疼。

  再者是全身情况

  良性口腔溃疡的全身症状较少,颈部淋巴结不肿大,或略有肿大但不硬、不粘连。

  恶性口腔溃疡则相反,会表现出相应颌面部肿大、淋巴结粘连。

  最后是对药物的敏感程度

  良性口腔溃疡使用正确药物治疗效果明显,能加速愈合。恶性的对药物反应差,药效不明显。

  此外,有些人没有找到准确病因就擅自用药,结果溃疡不但没有好转,还越来越重。

  应该提醒的是,若良性口腔溃疡用药8次后,仍疼痛不止,溃疡不消,说明该药无效,应上医院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换药。

  口腔溃疡到底该怎么治

  治疗口腔溃疡,分局部和全身两部分。

  局部重在消炎、止痛、促进愈合,能有效缓解病情,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选用局部用药时,可以先试用中药再试用西药。

  全身治疗在于缩短每次发作的病程,延长两次发作的间隔。治疗方法有中药调理、免疫制剂调理,胃肠道疾病和抗贫血治疗等。全身治疗要摸准原发病。

  同时,还要纠正咬唇、咬颊、咬舌等不良习惯,拔除残牙或改装不合适的假牙。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比较复杂,患者不能自行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两个妙方治口腔溃疡

  中国有句老话叫“食药不分家”,其中不乏对口腔溃疡有辅助治疗作用的食谱,如清炒豆芽、大白菜汤、凉拌豆腐等,都能清热解毒。莲心红枣汤、杏仁核桃羹、糯米红豆粥等则具有滋阴补气的作用。这里介绍两个“小药茶”:

  生地青梅饮:取生地15克,石斛10克,甘草2克,青梅30克。将生地、石斛、甘草、青梅加水适量,同煮20分钟,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3次饮服,可连用数日。这例药茶具有养阴生津,降火敛疮的功效。以上方法适用于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人。

  鲜藕萝卜饮:取生萝卜数个,鲜藕500克。将二者捣烂绞取汁液,将汁液含漱,每天数次,连用3日。莲藕清热解暑,白萝卜清热生津,合用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功效,夏季饮用能清解暑热,适用于起口腔溃疡时伴有口干口渴、心烦身热的人。

  但要注意,这些药茶性质偏凉,不宜长时间服用,而且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郑丹)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