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焦点科普:有关糖尿病的科学与误区
新华社记者 刘石磊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应对糖尿病”。近年来,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然而,糖尿病知识普及仍然不够,公众认知误区还有不少。以下是根据已有科学结论整理的几个常见问题:
1、糖尿病“不是严重疾病”,无需干预?
有些人认为糖尿病只是一种普通的慢性病,不必重视。中国研究人员2013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依调查结果推算,中国约70%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已患此病,而接受治疗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率不到40%,公众对糖尿病缺乏重视。
事实上,如不加干预,糖尿病会导致失明和截肢等严重后果,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尿毒症的危险性高出普通人数倍。世界卫生组织6日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显示,2012年,糖尿病导致全球150万人死亡,而血糖超出理想值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另外造成220万人死亡。
2、“吃出来的病”真能“吃回去”?
有宣传把糖尿病称为“吃出来的病”,并认为单靠控制饮食就能“不治自愈”,甚至宣扬某种食品的“食疗功效”,号称能“根除”糖尿病。
糖尿病有两种主要形式: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前者特征是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无法预防;后者更常见,是由于自身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可通过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达到一定预防效果;两者目前均不能根治。
在2型糖尿病治疗方面,改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治疗,但定期检测血糖、进行必要的药物控制同样重要。迷信“食疗”、宣扬“根治”,都是伪科学。
3、对“糖”要避之千里?
在控制饮食方面,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糖尿病患者应该远离任何形式的糖。因此有所谓“健康食谱”称,糖尿病患者不能吃主食、肉和水果。
从科学角度讲,糖尿病饮食重在“平衡”,各营养素之间要保持一定比例。比如,碳水化合物不按50%-60%的比例摄入,可能导致脂肪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量一般不宜少于150克至200克。
同样道理,肉食摄入过少也会带来健康问题,比如使机体蛋白质不足易导致患者抵抗力降低。至于水果,其甜味主要由果糖来决定,但果糖的代谢不需要胰岛素。如果餐后血糖低于10,可以摄入一些水果,吃水果的最佳时间是两餐之间。
此外,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应该讲究科学、持续、平稳,“强制降糖”不可取。这是因为人体在血糖下降幅度较大或速度较快时会产生明显的升糖反射,即体内的升糖激素会在短期内骤然升高。强制降糖违反了人体的自然规律,可能导致严重后果。